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6-34页 |
1.1 引言 | 第16-17页 |
1.2 染料废水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| 第17-22页 |
1.2.1 染料工业废水的来源 | 第17页 |
1.2.2 染料工业废水的特点及危害 | 第17页 |
1.2.3 染料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 | 第17-22页 |
1.2.3.1 化学处理法 | 第17-18页 |
1.2.3.2 生物处理法 | 第18-19页 |
1.2.3.3 物理化学吸附法 | 第19-20页 |
1.2.3.4 多孔吸附法 | 第20页 |
1.2.3.5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比较 | 第20-22页 |
1.3 分等级多孔金属氧化物 | 第22-28页 |
1.3.1 分等级多孔金属氧化物特征 | 第22-23页 |
1.3.2 分等级多孔金属氧化物分类 | 第23-26页 |
1.3.2.1 介孔氧化铝 | 第23页 |
1.3.2.2 介孔氧化锆 | 第23-24页 |
1.3.2.3 介孔二氧化钛 | 第24-25页 |
1.3.2.4 介孔氧化锰 | 第25页 |
1.3.2.5 介孔氧化铌 | 第25页 |
1.3.2.6 介孔V,W,Ni,Sn,Mg,Zn,Ta等其他过渡金属氧化物 | 第25-26页 |
1.3.3 多孔金属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| 第26-28页 |
1.3.3.1 水热及溶剂热法 | 第26页 |
1.3.3.2 溶胶-凝胶法 | 第26页 |
1.3.3.3 化学气相沉积法(CVD) | 第26-27页 |
1.3.3.4 模板法 | 第27页 |
1.3.3.5 溶液煅烧法 | 第27页 |
1.3.3.6 微乳法 | 第27页 |
1.3.3.7 化学沉淀法 | 第27-28页 |
1.3.3.8 纳米铸造法 | 第28页 |
1.4 具有介孔结构的金属氧化物于吸附领域应用 | 第28-30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30-31页 |
1.5.1 分等级多孔NiO-Al_2O_3纳米复合材料及刚果红吸附性能研究 | 第30页 |
1.5.2 分等级多孔NiO-SiO_2空心微球吸附废水中刚果红性能研究 | 第30页 |
1.5.3 分等级煅烧态Ni/Mg/Al水滑石对刚果红和Cr(Ⅵ)吸附研究 | 第30-31页 |
1.5.4 分等级多孔氧化锌(ZnO)微球合成及其对刚果红吸附研究 | 第31页 |
1.5.5 分等级多孔ZnO/Al_2O_3微球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| 第31页 |
1.6 选题目的及其意义 | 第31-34页 |
第2章 分等级多孔NiO-Al_2O_3纳米复合材料及刚果红吸附性能研究 | 第34-47页 |
2.1 引言 | 第34-35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35-37页 |
2.2.1 NiO-Al_2O_3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| 第35-36页 |
2.2.2 样品的表征 | 第36页 |
2.2.3 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 | 第36-37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7-46页 |
2.3.1 XRD | 第37页 |
2.3.2 SEM-EDS | 第37-38页 |
2.3.3 氮气吸附 | 第38-40页 |
2.3.4 红外分析 | 第40页 |
2.3.5 吸附动力学 | 第40-44页 |
2.3.6 吸附等温线 | 第44-46页 |
2.4 结论 | 第46-47页 |
第3章 分等级多层NiO-SiO_2空心微球及吸附废水中刚果红染料性能研究 | 第47-62页 |
3.1 引言 | 第47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47-50页 |
3.2.1 实验材料 | 第47-48页 |
3.2.2 NiO-SiO_2样品制备 | 第48页 |
3.2.3 样品表征 | 第48-49页 |
3.2.4 吸附热力学实验 | 第49页 |
3.2.5 吸附动力学实验 | 第49-50页 |
3.2.6 初始pH影响实验 | 第50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0-61页 |
3.3.1 样品表征 | 第50-54页 |
3.3.2 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 | 第54-58页 |
3.3.3 吸附能实验分析 | 第58-59页 |
3.3.4 循环活性实验 | 第59-60页 |
3.3.5 溶液初始pH对吸附性能影响 | 第60-61页 |
3.4 结论 | 第61-62页 |
第4章 分等级煅烧态的Ni/Mg/Al水滑石及对刚果红和Cr(Ⅵ)吸附 | 第62-78页 |
4.1 引言 | 第62-63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63-65页 |
4.2.1 实验材料 | 第63页 |
4.2.2 样品制备 | 第63页 |
4.2.3 样品表征 | 第63-64页 |
4.2.4 CR染料吸附 | 第64页 |
4.2.5 Cr(Ⅵ)吸附 | 第64页 |
4.2.6 共离子对Cr(Ⅵ)吸附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4.3 结果和讨论 | 第65-77页 |
4.3.1 X衍射分析 | 第65-66页 |
4.3.2 形貌特征及元素组分分析 | 第66-67页 |
4.3.3 氮气吸附-脱附等温线 | 第67-68页 |
4.3.4 FTIR红外光谱分析 | 第68-69页 |
4.3.5 XPS光谱分析 | 第69-70页 |
4.3.6 吸附动力学 | 第70-72页 |
4.3.7 吸附等温线 | 第72-75页 |
4.3.8 吸附热力学 | 第75-76页 |
4.3.9 共存阴离子 | 第76-77页 |
4.4 结论 | 第77-78页 |
第5章 分等级多孔氧化锌(ZnO)微球的合成及其对刚果红吸附研究 | 第78-94页 |
5.1 引言 | 第78-79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79-81页 |
5.2.1 实验材料 | 第79页 |
5.2.2 样品制备 | 第79页 |
5.2.3 样品表征 | 第79-80页 |
5.2.4 平衡吸附试验 | 第80页 |
5.2.5 吸附动力学试验 | 第80-81页 |
5.3 结果和讨论 | 第81-93页 |
5.3.1 相的结构和形貌 | 第81-84页 |
5.3.2 前驱体ZHC的热行为 | 第84-85页 |
5.3.3 FTIR红外光谱分析 | 第85页 |
5.3.4 样品的结构特性 | 第85-86页 |
5.3.5 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 | 第86-92页 |
5.3.6 可回收性和稳定性研究 | 第92-93页 |
5.4 结论 | 第93-94页 |
第6章 分等级多孔ZnO/Al_2O_3微球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| 第94-109页 |
6.1 引言 | 第94-95页 |
6.2 实验 | 第95-97页 |
6.2.1 实验材料 | 第95页 |
6.2.2 样品的制备 | 第95-96页 |
6.2.3 样品表征 | 第96页 |
6.2.4 吸附实验 | 第96-97页 |
6.3 结果与讨论 | 第97-108页 |
6.3.1 相的结构和形貌 | 第97-99页 |
6.3.2 样品的结构特性 | 第99-100页 |
6.3.3 FTIR和XPS分析 | 第100-102页 |
6.3.4 Zeta电位分析 | 第102-103页 |
6.3.5 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 | 第103-107页 |
6.3.6 循环使用和稳定性研究 | 第107-108页 |
6.4 结论 | 第108-109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9-114页 |
7.1 结论 | 第111-112页 |
7.2 展望 | 第112-114页 |
致谢 | 第114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41页 |
附录: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研究论文 | 第1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