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3-4页 |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31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5页 |
1.2 水中硝酸盐污染现状和危害 | 第15-18页 |
1.2.1 水中硝酸盐污染的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.2 水中硝酸盐污染的来源 | 第16-17页 |
1.2.3 水中硝酸盐污染的危害 | 第17-18页 |
1.3 水中硝酸盐污染处理技术 | 第18-21页 |
1.3.1 物理化学技术 | 第18-19页 |
1.3.2 化学还原技术 | 第19页 |
1.3.3 生物反硝化技术 | 第19-21页 |
1.4 水处理中氧化亚氮的释放 | 第21-25页 |
1.4.1 氧化亚氮的环境效应和来源 | 第21-22页 |
1.4.2 生物反硝化污水处理过程中氧化亚氮的排放 | 第22-25页 |
1.5 硫自养反硝化在污水处理中的优势 | 第25页 |
1.6 分子生态学技术 | 第25-29页 |
1.6.1 生物反硝化分子机理 | 第25-26页 |
1.6.2 分子生态学技术的步骤 | 第26-27页 |
1.6.3 分子生态学技术的应用 | 第27-29页 |
1.7 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29-31页 |
1.7.1 研究内容 | 第29-30页 |
1.7.2 研究意义 | 第30-31页 |
第二章 硫自养反硝化过程N_2O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| 第31-43页 |
2.1 引言 | 第31页 |
2.2 材料和方法 | 第31-35页 |
2.2.1 实验药品与设备 | 第31-33页 |
2.2.2 续批实验 | 第33-34页 |
2.2.3 分析方法 | 第34-35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5-41页 |
2.3.1 不同电子供体对硫自养反硝化过程N_2O排放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2.3.2 不同S/N对硫自养反硝化过程N_2O排放的影响 | 第36-39页 |
2.3.3 不同pH对硫自养反硝化过程N_2O排放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2.3.4 不同初始NO_3~--N浓度对硫自养反硝化排放N_2O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2.4 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三章 自养和异养反硝化过程N_2O排放及分子生态学机制对比 | 第43-57页 |
3.1 引言 | 第43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43-46页 |
3.2.1 实验材料 | 第43页 |
3.2.2 分析方法 | 第43-44页 |
3.2.3 分子生态学方法 | 第44-46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6-54页 |
3.3.1 不同C/N对异养反硝化过程N_2O排放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3.3.2 不同初始NO_3~--N浓度对异养反硝化过程N_2O排放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3.3.3 硫自养和异养反硝化过程N_2O排放的对比及功能基因分析 | 第49-54页 |
3.4 小结 | 第54-57页 |
第四章 硫自养反硝化N_2O排放膜生物反应体系构建及运行性能 | 第57-67页 |
4.1 引言 | 第57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57-59页 |
4.2.1 实验材料 | 第57页 |
4.2.2 实验装置 | 第57-59页 |
4.2.3 实验方法 | 第59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9-65页 |
4.3.1 NO_3~--N去除负荷及N_2O排放 | 第59-62页 |
4.3.2 不同初始pH条件下NO_3~--N去除及N_2O排放 | 第62-64页 |
4.3.3 膜组件运行 | 第64-65页 |
4.4 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7-69页 |
5.1 结论 | 第67页 |
5.2 建议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7页 |
作者和导师简介 | 第77-79页 |
附件 | 第79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