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对象界定 | 第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3.1 近现代校园遗产的发展历程 | 第12-14页 |
1.3.2 欧美国家对大学校园遗产的认知历程 | 第14页 |
1.3.3 国内校园遗产的研究成果 | 第14-16页 |
1.4 相关大学校园遗产保护案例介绍 | 第16-17页 |
1.4.1 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(原东吴大学旧址) | 第16-17页 |
1.4.2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| 第17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6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7 特色及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西北大学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| 第19-27页 |
2.1 西北大学的历史沿革 | 第19-21页 |
2.1.1“陕源”和“京源”各自发展时期(1902 年—1937 年) | 第19-20页 |
2.1.2 西北联合大学时期(1937 年—1946 年) | 第20页 |
2.1.3 西北大学时期(1946 年—至今) | 第20-21页 |
2.2 西北大学太白校区的建设历程与建设现状 | 第21-27页 |
2.2.1 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建设历程 | 第21-22页 |
2.2.2 西北大学太白校区的建设现状 | 第22-27页 |
第三章 西北大学太白校区的校园遗产构成要素与价值评价 | 第27-55页 |
3.1 西北大学太白校区的校园遗产构成要素 | 第27-50页 |
3.1.1 校园历史空间格局 | 第28页 |
3.1.2 校园建筑遗产 | 第28-43页 |
3.1.3 已消逝的历史建筑 | 第43-44页 |
3.1.4 校园考古类遗址 | 第44-45页 |
3.1.5 主要历史场所 | 第45-46页 |
3.1.6 相关历史纪念物 | 第46-49页 |
3.1.7 西北大学博物馆 | 第49-50页 |
3.1.8 西北大学档案馆 | 第50页 |
3.2 西北大学太白校区的校园遗产价值总体评价 | 第50-55页 |
3.2.1 是百年来中国社会变革和高等教育发展及西大发展的历史见证 | 第51页 |
3.2.2 是西安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 | 第51页 |
3.2.3 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等院校建设的典型代表 | 第51页 |
3.2.4 是西北新学制和西北地区近现代高等教育格局发展的见证 | 第51-52页 |
3.2.5 是西北大学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物质见证 | 第52页 |
3.2.6 是西大学科发展的物质见证 | 第52-53页 |
3.2.7 是西北大学大学精神的物质载体见证 | 第53页 |
3.2.8 是西北大学师生的集体记忆 | 第53-55页 |
第四章 西北大学太白校区的校园遗产保护体系构建 | 第55-65页 |
4.1 太白校区的校园遗产所存在的问题 | 第55-57页 |
4.1.1 校园人文氛围减弱 | 第55页 |
4.1.2 新建筑体量或风格造成视觉上的冲突 | 第55-56页 |
4.1.3 建筑遗产更新改造不合理,外环境杂乱 | 第56页 |
4.1.4 师生对校园遗产的认识有限 | 第56-57页 |
4.2 西北大学太白校区校园遗产的保护原则与目标 | 第57页 |
4.2.1 实施校园整体保护,延续西大文脉精神 | 第57页 |
4.2.2 实施活态保护,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| 第57页 |
4.2.3 西北大学太白校区校园遗产的保护目标 | 第57页 |
4.3 西北大学太白校区校园遗产的保护措施 | 第57-65页 |
4.3.1 将西北大学太白校区纳入西安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协调区中 | 第58页 |
4.3.2 遵照太白校区已形成的“两轴四区”空间格局,划分保护区域 | 第58-60页 |
4.3.3 拓展教育功能,保留科研机构 | 第60-61页 |
4.3.4 学校成立校园遗产保护办公室 | 第61-62页 |
4.3.5 成立校园遗产保护协会加强宣传 | 第62-65页 |
第五章 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可持续发展建议 | 第65-73页 |
5.1 利用指导思想 | 第65-66页 |
5.1.1 基于现代大学功能的利用 | 第65-66页 |
5.1.2 基于西北大学的校园遗产价值的利用 | 第66页 |
5.2 利用建议 | 第66-73页 |
5.2.1 发挥文科学科优势打造传统文化研究基地 | 第66-67页 |
5.2.2 发挥地质、生物等传统学科优势,打造理工科研究基地 | 第67页 |
5.2.3 建博物馆群展示西北大学特色学科 | 第67-68页 |
5.2.4 现有宿舍区建创业基地转化科研成果与社会互动 | 第68-73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致谢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