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1 钢-砼界面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嵌岩桩破坏模式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3 嵌岩桩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15-16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钢-砼界面强度弱化数值模拟方法 | 第17-26页 |
2.1 引言 | 第17页 |
2.2 钢-砼界面数值模拟方法 | 第17-18页 |
2.3 钢-砼界面强度弱化室内模型试验 | 第18-20页 |
2.3.1 大型反复剪切试验系统 | 第18-19页 |
2.3.2 试件制作 | 第19页 |
2.3.3 材料参数 | 第19-20页 |
2.3.4 加载方式 | 第20页 |
2.4 钢-砼界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20-23页 |
2.4.1 模型单元及参数选取 | 第20-22页 |
2.4.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22-23页 |
2.4.3 约束及加载 | 第23页 |
2.5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23-25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循环荷载下钢管混凝土嵌岩桩受力分析 | 第26-44页 |
3.1 引言 | 第26页 |
3.2 钢管混凝土嵌岩桩循环加载试验 | 第26-29页 |
3.2.0 大型港工桩基试验系统 | 第27页 |
3.2.1 试件尺寸 | 第27-28页 |
3.2.2 材料参数 | 第28-29页 |
3.3 钢管混凝土嵌岩桩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29-33页 |
3.3.1 模型单元及参数选取 | 第29-31页 |
3.3.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31-32页 |
3.3.3 约束及加载 | 第32页 |
3.3.4 数据提取点位置 | 第32-33页 |
3.4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33-42页 |
3.4.1 不同循环次数下钢管轴向应变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4.2 不同循环次数下桩身混凝土轴向应变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4.3 应力分布分析 | 第35-41页 |
3.4.4 钢-砼界面相对滑移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循环荷载下钢管混凝土嵌岩桩破坏模式分析 | 第44-61页 |
4.1 引言 | 第44页 |
4.2 水平荷载下嵌岩桩破坏模式简述 | 第44-46页 |
4.2.1 刚性桩破坏 | 第44-45页 |
4.2.2 半刚性桩破坏 | 第45-46页 |
4.2.3 弹性桩破坏 | 第46页 |
4.3 循环荷载下钢管混凝土嵌岩桩破坏模式分析 | 第46-60页 |
4.3.1 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46-48页 |
4.3.2 破坏过程分析 | 第48-53页 |
4.3.3 循环次数对结构破坏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4.3.4 钢管嵌岩深度对结构破坏的影响 | 第54-58页 |
4.3.5 地基强度对结构破坏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五章 循环荷载下钢管混凝土嵌岩桩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 | 第61-71页 |
5.1 引言 | 第61页 |
5.2 嵌岩桩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简述 | 第61-63页 |
5.3 循环荷载下钢管混凝土嵌岩桩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 | 第63-70页 |
5.3.1 基本假设 | 第63页 |
5.3.2 方程推导 | 第63-67页 |
5.3.3 方程验证 | 第67-69页 |
5.3.4 工程实例 | 第69-7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71-72页 |
6.2 展望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7页 |
一、发表论文 | 第77页 |
二、参与项目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