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9-19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现状及述评 | 第10-17页 |
三、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7-19页 |
第一章 《中国环境报》水污染报道概况 | 第19-28页 |
第一节 水污染报道的界定及演变 | 第19-21页 |
第二节 水污染报道的社会功能 | 第21-23页 |
第三节 《中国环境报》水污染报道的发展历程 | 第23-28页 |
一、法治建设下的初步发展 | 第24-25页 |
二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理性探索 | 第25-26页 |
三、绿水青山论坚持下的成果维护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《中国环境报》水污染报道的现状 | 第28-39页 |
第一节 版面和篇幅合理彰显议题的重要性 | 第28-32页 |
一、水污染报道被置于重要版面 | 第28-30页 |
二、中长篇报道提升关注度 | 第30-32页 |
第二节 以官方信息为主的信源选择 | 第32-34页 |
第三节 重治理措施的主题分布 | 第34-36页 |
第四节 多积极暗示的情感倾向 | 第36-39页 |
第三章 《中国环境报》水污染报道的特色 | 第39-53页 |
第一节 微观具体的叙事风格 | 第39-44页 |
一、复合式结构标题阐明报道主旨 | 第39-41页 |
二、要点式导语概括报道内容 | 第41-43页 |
三、材料处理偏向“一面提示” | 第43-44页 |
第二节 多样化的形式表达 | 第44-47页 |
一、系列报道丰富新闻视角 | 第44-45页 |
二、版面设置彰显报道重点 | 第45-46页 |
三、图文一体增强可读性和视觉性 | 第46-47页 |
第三节 舆论引导下的深度思考 | 第47-53页 |
一、加强新闻评论掌握水污染事件的话语权 | 第47-48页 |
二、正面引导为主建构积极的拟态环境 | 第48-51页 |
三、聚焦热点事件引发社会群体的反思 | 第51-53页 |
第四章 《中国环境报》加强水污染报道的思考 | 第53-61页 |
第一节 《中国环境报》水污染报道存在的问题 | 第53-57页 |
一、水污染报道断续常态机制缺失 | 第53-54页 |
二、批评性报道主题偏颇“审判”色彩过重 | 第54-56页 |
三、议题设置比例失衡部分群体失语 | 第56-57页 |
第二节 《中国环境报》水污染报道的优化路径 | 第57-61页 |
一、建立报道常态机制保障信息供给 | 第57-58页 |
二、构筑公共对话空间加强主体沟通 | 第58-59页 |
三、发挥公民监督力量完善监督体系 | 第59-61页 |
结语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8页 |
附录一 | 第68-69页 |
附录二: 重大水污染事件统计表(1994—2016) | 第69-72页 |
附表索引 | 第72-73页 |
附图索引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