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3-18页 |
1.2.1 控制权争夺的动因及方式 | 第13-14页 |
1.2.2 控制权争夺的经济后果 | 第14-15页 |
1.2.3 控制权争夺与公司价值 | 第15-17页 |
1.2.4 文献述评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8-21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8-20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4 创新点 | 第21-23页 |
2 理论基础 | 第23-29页 |
2.1 控制权收益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2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3 利益相关者理论 | 第25页 |
2.4 投资者保护理论 | 第25-29页 |
3 上海新梅控制权争夺案例介绍 | 第29-37页 |
3.1 上海新梅公司简介 | 第29-30页 |
3.2 控制权争夺方简介 | 第30-32页 |
3.2.1 兴盛集团 | 第30页 |
3.2.2 开南系 | 第30-31页 |
3.2.3 浦东科投 | 第31-32页 |
3.3 控制权争夺过程 | 第32-35页 |
3.3.1 公司股权结构改变 | 第32-33页 |
3.3.2 两大股东争夺董事会和股东大会 | 第33-34页 |
3.3.3 争夺双方展开诉讼 | 第34-35页 |
3.3.4 争夺双方最终和解 | 第35页 |
3.4 利益相关者的评价 | 第35-37页 |
4 上海新梅公司控制权争夺中股东行为及其影响分析 | 第37-59页 |
4.1 控制权争夺行为的动因分析 | 第37-41页 |
4.1.1 控制权争夺行为不同动因的比较 | 第37-38页 |
4.1.2 上海新梅参与控制权争夺各方的动因分析 | 第38-41页 |
4.2 原第一大股东控制权争夺行为及其经济后果分析 | 第41-45页 |
4.2.1 原第一大股东控制权争夺行为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2.2 原第一大股东控制权争夺行为的经济后果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2.3 原第一大股东控制权争夺失败的原因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3 新第一大股东控制权争夺行为及其经济后果分析 | 第45-50页 |
4.3.1 新第一大股东控制权争夺行为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45-47页 |
4.3.2 新第一大股东控制权争夺行为的经济后果分析 | 第47-49页 |
4.3.3 新第一大股东控制权争夺失败的原因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4 最终控制人控制权争夺行为及其经济后果分析 | 第50-59页 |
4.4.1 最终控制人控制权争夺行为及其合理性分析 | 第50页 |
4.4.2 最终控制人控制权争夺行为的经济后果分析 | 第50-56页 |
4.4.3 最终控制人控制权争夺获胜的原因分析 | 第56-59页 |
5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中股东行为约束机制分析 | 第59-67页 |
5.1 建立大股东制衡机制 | 第59-61页 |
5.1.1 两大股东控股权争夺对优化股权结构的启示 | 第59-60页 |
5.1.2 强化大股东声誉激励 | 第60页 |
5.1.3 构建利益相关者监督体系 | 第60-61页 |
5.2 加强违规股权收购行为的监督机制 | 第61-62页 |
5.2.1 新第一大股东收购行为反思 | 第61页 |
5.2.2 加大监管力度 | 第61-62页 |
5.3 完善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 | 第62-63页 |
5.3.1 完善上海新梅中小股东累积投票制度 | 第62页 |
5.3.2 充分保障中小股东的知情权 | 第62-63页 |
5.3.3 完善中小股东诉讼制度 | 第63页 |
5.4 完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 | 第63-67页 |
5.4.1 构建上海新梅公司治理的激励、决策和监督体系 | 第63-64页 |
5.4.2 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有机结合 | 第64-67页 |
6 结论与启示 | 第67-69页 |
6.1 结论 | 第67-68页 |
6.2 启示 | 第68页 |
6.3 研究局限性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