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4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6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3 岩土工程稳定性分析方法 | 第17-20页 |
1.3.1 工程类比法 | 第17-18页 |
1.3.2 模型试验法 | 第18-19页 |
1.3.3 计算分析法 | 第19-20页 |
1.3.4 不确定分析法 | 第20页 |
1.4 岩土工程围岩稳定性判别方法 | 第20-22页 |
1.4.1 强度准则判别方法 | 第21页 |
1.4.2 位移或变形率判别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4.3 基于突变理论的判别方法 | 第22页 |
1.5 研究内容与思路 | 第22-24页 |
1.5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2-23页 |
1.5.2 研究的思路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基于Griffith强度理论的破坏接近度理论分析 | 第24-37页 |
2.1 引言 | 第24页 |
2.2 破坏接近度概念 | 第24-27页 |
2.3 基于Griffith强度理论破坏接近度函数 | 第27-30页 |
2.3.1 在σ1_-σ_3坐标下强度表达形式 | 第27-28页 |
2.3.2 在τ-σ坐标下强度表达形式 | 第28页 |
2.3.3 破坏接近度函数推导 | 第28-30页 |
2.4 破坏接近度的应用 | 第30-36页 |
2.4.1 岩石三轴试样内置裂隙扩展破坏接近度分析 | 第30-33页 |
2.4.2 边坡围岩破坏接近度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4.3 隧道围岩破坏接近度分析 | 第34-3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基于围岩参数随机分布的破坏接近度分析 | 第37-54页 |
3.1 引言 | 第37-38页 |
3.2 分布函数参数获取 | 第38-40页 |
3.3 算例分析 | 第40-52页 |
3.3.1 三轴试样预制裂纹扩展分析 | 第40-48页 |
3.3.2 隧道算例分析研究 | 第48-5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四章 围岩损伤区空间形态表征研究 | 第54-68页 |
4.1 引言 | 第54页 |
4.2 图形处理基础 | 第54-55页 |
4.3 岩体损伤区域的三维重建 | 第55-56页 |
4.4算例1 | 第56-66页 |
4.4.1 岩体破损区的提取 | 第57-61页 |
4.4.2 破损空间形态表征 | 第61-66页 |
4.5算例2 | 第66-67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5.1 结论 | 第68-69页 |
5.2 展望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