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7-15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7-8页 |
| 1.2 煤结构热演变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| 1.2.1 煤热解反应历程 | 第8-9页 |
| 1.2.2 结构变化的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| 1.3 煤炭自燃 | 第10-13页 |
| 1.3.1 煤炭自燃学说与机理 | 第10-13页 |
| 1.3.2 煤自燃倾向性鉴定方法与指标 | 第13页 |
| 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3-15页 |
| 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15-21页 |
| 2.1 主要试剂及实验仪器 | 第15-16页 |
| 2.2 实验样品的选取及制备 | 第16-17页 |
| 2.2.1 盐酸洗脱矿物质煤样 | 第16页 |
| 2.2.2 添加碱/碱土金属氢氧化物煤样制备 | 第16-17页 |
| 2.2.3 煤焦制备 | 第17页 |
| 2.3 表征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2.3.1 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 | 第17页 |
| 2.3.2 X射线衍射(XRD) | 第17页 |
| 2.3.3 拉曼光谱(Raman) | 第17页 |
| 2.3.4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17-18页 |
| 2.3.5 红外光谱(FT-IR) | 第18页 |
| 2.4 氧吸附测试 | 第18页 |
| 2.5 固定床燃烧反应测试 | 第18-21页 |
| 第三章 胜利褐煤结构热演变及自燃倾向 | 第21-33页 |
| 3.1 基础表征 | 第21-29页 |
| 3.1.1 工业分析 | 第21页 |
| 3.1.2 X射线衍射 | 第21-23页 |
| 3.1.3 拉曼光谱 | 第23-26页 |
| 3.1.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| 第26-27页 |
| 3.1.5 红外光谱 | 第27-29页 |
| 3.2 固定床燃烧反应性能 | 第29-31页 |
| 3.2.1 程序升温反应 | 第29-30页 |
| 3.2.2 梯度等温反应 | 第30-31页 |
| 3.3 煤焦氧吸附量测试 | 第31页 |
| 3.4 小结 | 第31-33页 |
| 第四章 酸洗煤结构热演变及自燃倾向 | 第33-43页 |
| 4.1 基础表征 | 第33-39页 |
| 4.1.1 工业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4.1.2 X射线衍射 | 第34-35页 |
| 4.1.3 拉曼光谱 | 第35-37页 |
| 4.1.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| 第37-38页 |
| 4.1.5 红外光谱 | 第38-39页 |
| 4.2 固定床燃烧反应性能 | 第39-41页 |
| 4.2.1 程序升温反应 | 第39-40页 |
| 4.2.2 梯度等温反应 | 第40-41页 |
| 4.3 胜利褐煤与酸洗煤反应对比 | 第41-42页 |
| 4.4 小结 | 第42-43页 |
| 第五章 NaOH对酸洗煤结构热演变及自燃倾向的影响 | 第43-51页 |
| 5.1 酸洗添加LiOH、NaOH、KOH以及Ca(OH)_2煤样研究 | 第43-45页 |
| 5.1.1 工业分析 | 第43页 |
| 5.1.2 固定床燃烧反应性能 | 第43-45页 |
| 5.2 酸洗添加NaOH煤样研究 | 第45-50页 |
| 5.2.1 X射线衍射 | 第45-46页 |
| 5.2.2 X射线光电子能谱 | 第46-48页 |
| 5.2.3 红外光谱 | 第48-49页 |
| 5.2.4 固定床燃烧反应性能 | 第49-50页 |
| 5.3 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结论 | 第51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