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1-16页 |
0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0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0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0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2-14页 |
0.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2页 |
0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2-14页 |
0.2.3 文献评价 | 第14页 |
0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4-15页 |
0.3.1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0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0.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| 第15-16页 |
0.4.1 创新点 | 第15页 |
0.4.2 不足之处 | 第15-16页 |
1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16-19页 |
1.1 互联网金融概念 | 第16-17页 |
1.2 理论基础 | 第17-19页 |
1.2.1 长尾理论 | 第17页 |
1.2.2 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理论 | 第17-18页 |
1.2.3 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18-19页 |
2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演进与现状 | 第19-27页 |
2.1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演进 | 第19-20页 |
2.1.1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萌芽时期 | 第19页 |
2.1.2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缓慢发展时期 | 第19页 |
2.1.3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时期 | 第19-20页 |
2.2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| 第20-27页 |
2.2.1 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| 第20-22页 |
2.2.2 行业发展逐步稳定 | 第22-24页 |
2.2.3 产业聚集现象明显 | 第24-27页 |
3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风险定性分析 | 第27-34页 |
3.1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定性分析 | 第27-30页 |
3.1.1 促进普惠金融实现 | 第27-28页 |
3.1.1.1 满足长尾客户融资需求 | 第27-28页 |
3.1.1.2 满足普通民众理财需要 | 第28页 |
3.1.2 提高市场交易效率 | 第28-29页 |
3.1.2.1 降低物理成本 | 第28页 |
3.1.2.2 降低时间成本 | 第28-29页 |
3.1.2.3 解决信息不对称 | 第29页 |
3.1.3 改善金融产品质量 | 第29-30页 |
3.2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定性分析 | 第30-34页 |
3.2.1 我国互联网金融自身面临的风险 | 第30-32页 |
3.2.1.1 内部风险 | 第30-31页 |
3.2.1.1.1 操作风险 | 第30页 |
3.2.1.1.2 管理风险 | 第30页 |
3.2.1.1.3 技术风险 | 第30-31页 |
3.2.1.2 外部风险 | 第31-32页 |
3.2.1.2.1 流动性风险 | 第31页 |
3.2.1.2.2 信用风险 | 第31-32页 |
3.2.1.2.3 市场风险 | 第32页 |
3.2.2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传导 | 第32-34页 |
3.2.2.1 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| 第32-33页 |
3.2.2.1.1 对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 | 第32页 |
3.2.2.1.2 对利率传导机制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3.2.2.2 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| 第33-34页 |
4 我国互联网金融优势与风险的定量分析 | 第34-48页 |
4.1 我国互联网金融优势定量分析 | 第34-41页 |
4.1.1 指标选择 | 第34页 |
4.1.2 数据选择与处理 | 第34-35页 |
4.1.3 实证分析 | 第35-41页 |
4.1.3.1 指标赋权 | 第35-41页 |
4.1.3.1.1 中间层对目标层采用主观赋权 | 第36-38页 |
4.1.3.1.2 变异系数法定具体指标权重 | 第38-39页 |
4.1.3.1.3 综合合成指标 | 第39-41页 |
4.2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度量Logistic检验 | 第41-48页 |
4.2.1 模型原理 | 第41-43页 |
4.2.1.1 变量取值 | 第42页 |
4.2.1.2 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方程 | 第42页 |
4.2.1.3 最大似然估计法 | 第42-43页 |
4.2.2 指标选择 | 第43-44页 |
4.2.3 数据选择 | 第44-45页 |
4.2.4 实证分析 | 第45-48页 |
5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48-53页 |
5.1 主要问题 | 第48-50页 |
5.1.1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突出 | 第48页 |
5.1.2 平台跑路倒闭现象严重 | 第48-50页 |
5.1.3 长尾客户群非理性投资 | 第50页 |
5.2 原因分析 | 第50-53页 |
5.2.1 信用体系不健全 | 第50-51页 |
5.2.2 法律监管不健全缺乏行业自律 | 第51页 |
5.2.3 风控能力不足专业能力缺失 | 第51-53页 |
6 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| 第53-55页 |
6.1 加强技术支撑作用强化用户使用深度 | 第53页 |
6.2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提倡数据资源共享 | 第53-54页 |
6.3 强化客户权益保护加大风险教育宣传 | 第54页 |
6.4 强化行业自律完善法律体系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