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16页 |
1.1 空气负离子概述 | 第11-12页 |
1.1.1 空气负离子的定义 | 第11页 |
1.1.2 空气负离子产生的机制 | 第11-12页 |
1.2 空气负离子的研究价值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13-14页 |
1.3.1 室外植物群落 | 第13-14页 |
1.3.2 室内单株植物 | 第14页 |
1.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1.4.1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1.4.2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脉冲电场对植物释放负离子能力作用的研究 | 第16-30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6-20页 |
2.1.1 供试植物 | 第16-17页 |
2.1.2 主要仪器 | 第17-18页 |
2.1.3 实验方法 | 第18-20页 |
2.1.4 数据处理 | 第20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0-29页 |
2.2.1 植物在常态与8kV脉冲电场作用下释放负离子的浓度 | 第20-22页 |
2.2.2 植物在常态下释放负离子的浓度分析 | 第22-24页 |
2.2.3 植物在8kV脉冲电场作用下释放负离子的浓度分析 | 第24-27页 |
2.2.4 8kV脉冲电场作用下与常态下植物释放负离子浓度的倍增效应分析 | 第27-29页 |
2.3 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光照强度对脉冲电场下植物释放负离子能力影响的研究 | 第30-66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4页 |
3.1.1 供试植物 | 第30页 |
3.1.2 主要仪器 | 第30-31页 |
3.1.3 实验设计 | 第31-33页 |
3.1.4 数据处理 | 第33-34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65页 |
3.2.1 密闭空箱内负离子浓度随光照度的变化研究 | 第34页 |
3.2.2 脉冲电场作用下各植物释放负离子浓度随光照的变化研究 | 第34-65页 |
3.3 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四章 脉冲电场作用下植物释放负离子能力与其光合作用的关系 | 第66-82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66-67页 |
4.1.1 供试植物 | 第66页 |
4.1.2 主要仪器 | 第66-67页 |
4.1.3 实验设计 | 第67页 |
4.1.4 数据处理 | 第67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67-81页 |
4.2.1 芦荟 | 第68-70页 |
4.2.2 吊兰 | 第70-72页 |
4.2.3 仙人掌 | 第72-75页 |
4.2.4 金边龙舌兰 | 第75-76页 |
4.2.5 银边龙舌兰 | 第76-78页 |
4.2.6 脉冲电场作用下5种植物释放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分析 | 第78-79页 |
4.2.7 脉冲电场作用下五种植物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分析 | 第79-81页 |
4.3 小结 | 第81-82页 |
第五章 脉冲电场作用下植物释放负离子能力与其生理活性的关系 | 第82-112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82-84页 |
5.1.1 试验地点 | 第82页 |
5.1.2 供试植物 | 第82-83页 |
5.1.3 仪器与试剂 | 第83页 |
5.1.4 指标测定方法 | 第83-84页 |
5.1.5 实验设计 | 第84页 |
5.1.6 数据处理 | 第84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84-110页 |
5.2.1 同种植物生理状况与释放负离子浓度的分析 | 第84-107页 |
5.2.2 不同植物生理指标与释放负离子浓度分析 | 第107-110页 |
5.3 小结 | 第110-112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2-114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112页 |
6.2 将来工作研究方向 | 第112-113页 |
6.3 研究目标 | 第113-11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4-118页 |
致谢 | 第11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