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冯敏昌诗歌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9页 |
一、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(一)冯敏昌文献整理 | 第12-13页 |
(二)冯敏昌生平研究 | 第13页 |
(三)冯敏昌诗文研究 | 第13-15页 |
(四)冯敏昌历史地位研究 | 第15-16页 |
二、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6页 |
三、研究的方法 | 第16-19页 |
第一章 鱼山诗与自然环境 | 第19-35页 |
第一节 鱼山诗与气候 | 第19-23页 |
一、雨意象与多雨气候 | 第19-20页 |
二、瘴意象与湿热气候 | 第20-21页 |
三、雪意象与寒冷气候 | 第21-23页 |
第二节 鱼山诗与地貌 | 第23-27页 |
一、溶洞意象与喀斯特地貌 | 第23-24页 |
二、高山意象与高山地貌 | 第24-27页 |
第三节 鱼山诗与物产 | 第27-35页 |
一、南方物产 | 第27-31页 |
(一)荔枝意象 | 第27-29页 |
(二)桂蠹意象 | 第29-30页 |
(三)竹、扶桑意象 | 第30-31页 |
二、北方物产 | 第31-35页 |
(一)粱、黍和荞麦意象 | 第31-32页 |
(二)牡丹意象 | 第32-35页 |
第二章 鱼山诗与人文环境 | 第35-63页 |
第一节 政治地理环境和诗歌创作 | 第35-42页 |
一、京都情结 | 第35-39页 |
(一)大庾岭道 | 第35-37页 |
(二)京都理想 | 第37-39页 |
二、仕途坎坷 | 第39-42页 |
(一)仕进道阻且长 | 第39-40页 |
(二)仕途险象环生 | 第40-41页 |
(三)局势进退维谷 | 第41-42页 |
第二节 区域人际与诗歌创作 | 第42-49页 |
一、诗歌中的区域 | 第42-44页 |
二、区域人际交往 | 第44-49页 |
(一)广东的人际交往 | 第44-45页 |
(二)北京的人际交往 | 第45-49页 |
第三节 人文景观与诗歌创作 | 第49-63页 |
一、亭台楼阁 | 第49-58页 |
(一)亭 | 第50-52页 |
(二)台 | 第52-54页 |
(三)楼阁 | 第54-58页 |
二、寺庙墓祠 | 第58-61页 |
(一)寺庙 | 第58-60页 |
(二)墓祠 | 第60-61页 |
三、逐臣遗迹 | 第61-63页 |
第三章 鱼山诗与文学地理空间 | 第63-74页 |
第一节 开阔的文学地理空间 | 第63-66页 |
一、游历的地理空间 | 第63-65页 |
二、境界开阔的诗歌 | 第65-66页 |
第二节 地理空间与情感 | 第66-70页 |
一、故乡情结 | 第66-68页 |
二、羁旅之愁 | 第68-70页 |
第三节 鱼山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| 第70-74页 |
一、鱼山与人文景观的内涵 | 第70页 |
二、鱼山与岭南文学文化 | 第70-74页 |
结语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8页 |
后记 | 第78-7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