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引言 | 第11-14页 |
一、预备行为实行化的中国化语境与审视 | 第14-31页 |
(一)预备行为实行化的概念传承 | 第14-16页 |
(二)立法层面预备行为实行化的实然范围与应然范围 | 第16-25页 |
1.实然范围的“泛化”特点呈现 | 第16-17页 |
2.泛化现象的分析 | 第17-19页 |
3.泛化现象的反思 | 第19-23页 |
4.实质预备犯之本质 | 第23-25页 |
(三)司法解释层面预备行为实行化的幻象 | 第25-27页 |
(四)形式预备犯与实质预备犯的犯罪构成异同分析 | 第27-31页 |
二、预备行为实行化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| 第31-45页 |
(一)预备行为实行化的现实依据 | 第31-34页 |
(二)预备行为实行化的理论依据 | 第34-38页 |
1.行为无价值理论 | 第34-36页 |
2.刑法一般预防理论 | 第36-37页 |
3.“辅助性”理论依据 | 第37-38页 |
(三)制度依据——与《刑法》第22条的比较 | 第38-44页 |
1.贯彻明确性原则 | 第39-40页 |
2.提升司法公信力 | 第40-41页 |
3.功利主义思维下程序法功能的实现 | 第41-43页 |
4.体现法的价值倾向与时代性,契合司法改革 | 第43-44页 |
(四)《刑法》第22条的存废 | 第44-45页 |
三、预备行为实行化的成立范畴 | 第45-64页 |
(一)成立范畴的前提性认识:例外承认预备犯的法益侵害性 | 第45-47页 |
(二)立法层面预备行为实行化的成立限制 | 第47-60页 |
1.成立范畴的积极性控制:基于《刑法修正案(九)》的分析 | 第47-51页 |
2.成立范畴的消极性控制 | 第51-53页 |
3.成立范畴的合宪性控制 | 第53-60页 |
(三)司法层面预备行为实行化界限 | 第60-64页 |
1.着手的学说与影响因素 | 第60-61页 |
2.价值判断之边界——以预备行为实行化立法为切入点 | 第61-64页 |
四、预备行为实行化的法教义学分析 | 第64-85页 |
(一)部分实质预备犯是目的犯 | 第64-68页 |
1.实质预备犯是短缩的二行为犯 | 第64-65页 |
2.实质预备犯包括非法定的目的犯 | 第65-68页 |
3.目的内涵的抽象性 | 第68页 |
(二)实质预备犯的犯罪停止形态 | 第68-70页 |
(三)实质预备犯的共犯形态 | 第70-76页 |
1.为他人预备是犯罪预备 | 第70-72页 |
2.实质预备犯之共犯 | 第72-73页 |
3.连锁共犯的成立 | 第73-76页 |
(四)实质预备犯的罪数形态 | 第76-85页 |
1.形式预备犯与实质预备犯之竞合 | 第77-78页 |
2.实质预备犯与目的犯罪罪数形态 | 第78-85页 |
结论 | 第85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5页 |
致谢 | 第95-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