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20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7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3 目前研究综述 | 第17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系统论视阈下保障性住房质量的政府监管效应理论研究 | 第20-29页 |
2.1 工程质量形成的双维度系统 | 第20-24页 |
2.1.1 工程质量形成的时间维度 | 第20-21页 |
2.1.2 工程质量形成的物质维度 | 第21-22页 |
2.1.3 基于双维度系统的质量控制理论 | 第22-24页 |
2.2 嵌入社会维度的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内涵和特点 | 第24-26页 |
2.2.1 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的社会意义 | 第24页 |
2.2.2 社会意义下的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内涵 | 第24-25页 |
2.2.3 基于三维度系统的保障性住房质量形成特点 | 第25-26页 |
2.3 三维度系统下政府监管对保障性住房质量形成的驱动作用 | 第26-29页 |
2.3.1 三维度系统下保障性住房质量形成的驱动因素模型 | 第26-27页 |
2.3.2 政府监管对保障性住房质量形成的驱动效用分析 | 第27-29页 |
第3章 保障性住房质量的政府监管现状分析 | 第29-60页 |
3.1 保障性住房质量政府监管现状实证调查——以南京为例 | 第29-46页 |
3.1.1 保障房申请者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| 第29-35页 |
3.1.2 保障房住户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| 第35-43页 |
3.1.3 住宅质量投诉统计分析 | 第43-46页 |
3.2 规划设计质量监管现状分析 | 第46-48页 |
3.2.1 工程规划对保障房项目质量问题影响 | 第46-47页 |
3.2.2 工程设计对保障房项目质量问题影响 | 第47页 |
3.2.3 监管环境 | 第47-48页 |
3.3 材料质量监管现状分析 | 第48-51页 |
3.3.1 建筑材料的质量参差不齐 | 第48-49页 |
3.3.2 生产能力不足造成质量缺陷 | 第49页 |
3.3.3 生产和使用环节质量管理比较混乱 | 第49-50页 |
3.3.4 各环节间缺乏统一监管 | 第50页 |
3.3.5 生产标准比较落后 | 第50-51页 |
3.4 施工质量监管现状分析 | 第51-55页 |
3.4.1 招投标制度有待完善 | 第51-53页 |
3.4.2 工程质量监督模式有待改进 | 第53-54页 |
3.4.3 使用维护制度急待健全 | 第54-55页 |
3.5 咨询业务质量监管现状分析 | 第55-60页 |
3.5.1 建设工程咨询行业总体不足 | 第55-56页 |
3.5.2 各中介咨询机构的监管欠缺 | 第56-60页 |
第4章 保障性住房质量政府监管模式的优化 | 第60-69页 |
4.1 国外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模式的借鉴 | 第60-62页 |
4.1.1 发挥政府服务职能 | 第60页 |
4.1.2 利用工程咨询业及其规范和专业化管理 | 第60-61页 |
4.1.3 推行强制性工程担保与保险制度 | 第61-62页 |
4.2 国内保障性住房政府监管模式比较研究 | 第62-64页 |
4.2.1 国内部分地区保障性住房监管模式 | 第62-63页 |
4.2.2 国内保障性住房政府监管模式的比较分析 | 第63-64页 |
4.3 南京市保障性住房质量政府监管模式的优化 | 第64-69页 |
4.3.1 保障房建设的“南京模式” | 第64-65页 |
4.3.2 建立统一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 | 第65-66页 |
4.3.3 南京市统筹建设保障房质量监管体系 | 第66-69页 |
第5章 保障性住房质量政府监管机制的设计与实施 | 第69-100页 |
5.1 保障房建设标准的统一 | 第69-71页 |
5.1.1 统一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的意义 | 第69页 |
5.1.2 地区性保障性住房建设指导意见的建立原则 | 第69-70页 |
5.1.3 代表性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 | 第70-71页 |
5.2 监管手段与方法的创新 | 第71-87页 |
5.2.1 强化施工前期规划设计质量监管 | 第71页 |
5.2.2 合理选择招投标模式 | 第71-74页 |
5.2.3 加强原材料管理 | 第74-78页 |
5.2.4 创新工程质量监督模式 | 第78-82页 |
5.2.5 加强咨询单位的监管 | 第82-84页 |
5.2.6 完善交付使用后的质量监管制度 | 第84-87页 |
5.3 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 | 第87-92页 |
5.3.1 完善质量追究制度 | 第87-90页 |
5.3.2 完善信用信息平台建设 | 第90-92页 |
5.4 南京市保障性住房质量政府监管机制 | 第92-100页 |
5.4.1 建立统一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指导规程 | 第92-94页 |
5.4.2 建立参建单位的准入退出机制 | 第94-98页 |
5.4.3 建立严格的原材料监管制度 | 第98-99页 |
5.4.4 创新保障性住房的质量监督管理模式 | 第99-100页 |
第6章 结束语 | 第100-103页 |
6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100-101页 |
6.2 实践成效 | 第101-102页 |
6.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| 第102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05页 |
附录A 保障房申请者访谈调查问卷 | 第105-108页 |
附录B 保障房住户访谈调查问卷 | 第108-1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