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2-3页 | 
| Summary | 第3-4页 | 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5页 | 
| 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7-9页 | 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7-8页 | 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 
| 1.2 研究现状与进展 | 第9-11页 | 
| 1.2.1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源起与国外发展 | 第9-10页 | 
| 1.2.2 承载力理论的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0-11页 | 
| 1.2.3 承载力理论的实际应用 | 第11页 | 
| 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 
| 1.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| 第12-13页 | 
| 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 
| 1.4.2 数据来源 | 第13页 | 
| 1.4.3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3页 | 
| 1.5 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 
|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15-18页 | 
| 2.1 自然条件概况 | 第15-16页 | 
| 2.1.1 位置区划 | 第15页 | 
| 2.1.2 地形地貌 | 第15页 | 
| 2.1.3 气候 | 第15-16页 | 
| 2.1.4 河流水系 | 第16页 | 
| 2.1.5 自然资源与矿产资源 | 第16页 | 
| 2.2 社会经济概况 | 第16页 | 
| 2.3 资源利用程度与环境现状 | 第16-18页 | 
| 第三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18-28页 | 
| 3.1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本理论 | 第18-19页 | 
| 3.1.1 承载力 | 第18页 | 
| 3.1.2 资源承载力 | 第18页 | 
| 3.1.3 环境承载力 | 第18页 | 
| 3.1.4 资源环境承载力 | 第18-19页 | 
| 3.2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 
| 3.2.1 GIS与相关技术 | 第19页 | 
| 3.2.2 层次分析法 | 第19-20页 | 
| 3.2.3 灰色关联度 | 第20-21页 | 
| 3.3 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| 第21-22页 | 
| 3.4 构建各指标权重及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| 第22-25页 | 
| 3.5 临夏州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| 第25-28页 | 
| 3.5.1 各评价指标指数说明及计算方法 | 第25-27页 | 
| 3.5.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与计算模型 | 第27-28页 | 
| 第四章 临夏州资源环境承载力结果分析 | 第28-45页 | 
| 4.1 临夏州整体分析 | 第28-36页 | 
| 4.2 各乡镇协调发展分析 | 第36-40页 | 
| 4.3 特例分析—以广河县为例 | 第40-45页 | 
|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| 第45-48页 | 
| 5.1 讨论 | 第45页 | 
| 5.2 结论 | 第45-46页 | 
| 5.3 创新与展望 | 第46-48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48-53页 | 
| 致谢 | 第53-54页 | 
| 个人简介 | 第54-55页 | 
| 导师简介 | 第55-56页 | 
| 附表1:临夏州各乡镇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分(2016) | 第56-60页 | 
| 附表2:临夏州各乡镇区域协调度分析数据(2016) | 第60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