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家围子断陷构造变形机制及其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7-10页 |
前言 | 第10-15页 |
第一章 徐家围子断陷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5-21页 |
1.1 盆地动力学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2 层序地层发育特征 | 第16-18页 |
1.3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| 第18-21页 |
1.3.1 前裂陷期 | 第19页 |
1.3.2 同裂陷期 | 第19-20页 |
1.3.3 后裂陷期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徐家围子断陷骨干剖面的解释及断裂发育特征 | 第21-35页 |
2.1 徐家围子断陷骨干地震剖面解释 | 第21-27页 |
2.1.1 地震资料解释的原则及流程 | 第21-22页 |
2.1.2 骨干地震剖面解释 | 第22-27页 |
2.2 主干断裂分布及其发育特征 | 第27-35页 |
2.2.1 断裂几何学特征 | 第27-32页 |
2.2.2 断裂组合及构造样式 | 第32-35页 |
第三章 徐家围子断陷断裂形成演化及其成因机制分析 | 第35-53页 |
3.1 徐家围子断陷结构特征 | 第35-36页 |
3.2 断裂活动时期及变形机制 | 第36-43页 |
3.2.1 断裂活动时期的厘定 | 第36-40页 |
3.2.2 断裂变形机制 | 第40-43页 |
3.3 平衡剖面技术及构造发育史恢复 | 第43-53页 |
3.3.1 平衡剖面技术概念及原理 | 第43-45页 |
3.3.2 平衡剖面制作流程及应用技术 | 第45-47页 |
3.3.3 徐家围子断陷构造发育史恢复 | 第47-53页 |
第四章 徐家围子断陷构造变形物理模拟实验 | 第53-68页 |
4.1 物理模拟实验模型设计 | 第53-56页 |
4.1.1 相似条件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1.2 实验模型的设计 | 第54-56页 |
4.2 实验过程及结果 | 第56-64页 |
4.2.1 实验过程 | 第56-58页 |
4.2.2 物理模拟实验结果 | 第58-64页 |
4.3 分析与讨论 | 第64-68页 |
4.3.1 实验结果与实际地区对比 | 第64-67页 |
4.3.2 构造成因机制分析 | 第67-68页 |
结论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5页 |
发表文章目录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