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页 |
1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复合微生物制剂的作用机理及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| 第11-17页 |
1.1.1 复合微生物制剂的来源 | 第12页 |
1.1.2 复合微生物的组成及特性 | 第12-13页 |
1.1.3 复合微生物制剂作用机理及其综合利用 | 第13-17页 |
1.1.3.1 复合微生物制剂在农业中的应用 | 第13-15页 |
1.1.3.2 复合微生物在工业中的应用 | 第15-16页 |
1.1.3.3 复合微生物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 | 第16页 |
1.1.3.4 复合微生物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| 第16-17页 |
1.2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制及应用 | 第17-20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| 第20-21页 |
1.3.1 单菌种的生理特性研究及其发酵稻壳条件研究 | 第20页 |
1.3.2 复合菌种发酵体系的确定及其发酵条件确定 | 第20-21页 |
1.3.3 多菌种固体发酵稻壳的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| 第21页 |
1.3.4 单菌种和多菌种混合发酵稻壳的比较研究 | 第21页 |
1.4 本文的研究意义 | 第21-22页 |
1.5 本课题的创新点 | 第22-23页 |
2 单菌种生理特性和发酵稻壳条件的初探 | 第23-33页 |
2.1 第三种菌的生长曲线测定 | 第23-24页 |
2.1.1 材料 | 第23-24页 |
2.1.2 方法 | 第24页 |
2.2 绿色木霉和黑曲霉发酵条件实验研究 | 第24-28页 |
2.2.1 材料 | 第24-25页 |
2.2.2 方法 | 第25-28页 |
2.3 结果 | 第28-32页 |
2.3.1 三种菌在本实验条件下的标准生长曲线及其OD值与菌液浓度之间的标准曲线 | 第28-29页 |
2.3.2 绿色木霉和黑曲霉发酵条件的正交实验结果 | 第29-32页 |
2.4 讨论 | 第32-33页 |
3 复合微生物发酵体系的确定及其发酵条件确定 | 第33-45页 |
3.1 复合微生物体系的第三种菌的确定 | 第33-36页 |
3.1.1 材料 | 第33-34页 |
3.1.2 方法 | 第34-36页 |
3.2 复合微生物体系发酵稻壳的条件确定 | 第36-38页 |
3.2.1 材料 | 第36-37页 |
3.2.2 方法 | 第37-38页 |
3.3 结果 | 第38-39页 |
3.3.1 对复合微生物体系中第三种菌确定的结果 | 第39页 |
3.3.2 复合微生物发酵体系发酵条件的正交实验结果 | 第39页 |
3.4 讨论 | 第39-45页 |
4 多菌种固体发酵稻壳的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| 第45-53页 |
4.1 正交实验确定影响发酵的培养基成分中显著因素 | 第45-49页 |
4.1.1 材料 | 第45-46页 |
4.1.2 方法 | 第46-47页 |
4.1.3 正交实验设计结果 | 第47-49页 |
4.2 均匀设计优化培养基成分 | 第49-52页 |
4.2.1 材料 | 第49-50页 |
4.2.2 方法 | 第50-51页 |
4.2.3 均匀实验设计结果 | 第51-52页 |
4.3 讨论 | 第52-53页 |
5 单菌种和多菌种混合发酵稻壳的比较研究 | 第53-57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3-54页 |
5.1.1 材料 | 第53-54页 |
5.1.2 方法 | 第54页 |
5.2 结果 | 第54-55页 |
5.2.1 第四章发酵培养基营养成分最优化条件的验证结果 | 第54-55页 |
5.2.2 单菌种和多菌种混合发酵稻壳的比较研究结果 | 第55页 |
5.3 讨论 | 第55-57页 |
6 结论及后续工作建议 | 第57-59页 |
6.1 结论 | 第57-58页 |
6.2 后续工作建议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附录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