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济视角下“十七年”农业合作化小说的再研究--以《三里湾》、《山乡巨变》《创业史》和《艳阳天》为例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5页 |
第一章 农业合作化小说中经济书写的生成 | 第15-25页 |
1.1 宏观的经济环境 | 第15-17页 |
1.1.1 农业合作化经济的出现 | 第15-16页 |
1.1.2 经济政策对文学的激励 | 第16-17页 |
1.2 客观的文学资源 | 第17-19页 |
1.2.1 苏联作品“大农经济”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1.2.2 解放区小说“合作经济”的参照 | 第18-19页 |
1.3 微观的作家视角 | 第19-25页 |
1.3.1 作家的个体经历 | 第19-21页 |
1.3.2 作家的创作立场 | 第21-25页 |
第二章 经济视角下的人物书写 | 第25-37页 |
2.1 经济地位影响下的人物思维 | 第25-28页 |
2.1.1 贫农对农业合作化的支持态度 | 第25-26页 |
2.1.2 中农对农业合作化的怀疑态度 | 第26-27页 |
2.1.3 富农对农业合作化的反对态度 | 第27-28页 |
2.2 经济视角影响下的人物行为 | 第28-32页 |
2.2.1 身体“符号” | 第28-30页 |
2.2.2 想象“标识” | 第30-31页 |
2.2.3 人物“绰号” | 第31-32页 |
2.3 人物表现与人物评价的悖反 | 第32-37页 |
2.3.1 人物表现的一致性 | 第33-34页 |
2.3.2 人物评价的差异性 | 第34-37页 |
第三章 经济视角影响下的叙事建构 | 第37-49页 |
3.1 显性与隐性的碰撞 | 第37-43页 |
3.1.1 显性的政治经济描写 | 第37-39页 |
3.1.2 隐性的民间“生态”叙事 | 第39-43页 |
3.2 全知的叙事话语 | 第43-49页 |
3.2.1 叙事视角的借用 | 第43-44页 |
3.2.2 介入性话语的解说 | 第44-49页 |
结语:经济书写对新文学史的影响 | 第49-59页 |
1.发掘人物行为的本源性 | 第49-52页 |
2.探索了“人”走向新生的可能性 | 第52-55页 |
3.开创乡土文学的新基调 | 第55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5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