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32页 |
1.1 引言 | 第10-11页 |
1.2 光催化分解水的途径 | 第11-13页 |
1.2.1 络合物催化体系 | 第11-12页 |
1.2.2 半导体催化体系 | 第12页 |
1.2.3 光电化学池体系 | 第12-13页 |
1.3 光化学电池分解水的基本原理 | 第13-14页 |
1.4 光阳极材料 | 第14-16页 |
1.4.1 a-Fe_2O_3的性质概述 | 第15-16页 |
1.4.2 ZnO的性质概述 | 第16页 |
1.5 光阴极材料 | 第16-18页 |
1.5.1 NiO的性质概述 | 第17页 |
1.5.2 Cu_2O的性质概述 | 第17-18页 |
1.6 提高光电化学池电极材料催化性能的方法 | 第18-22页 |
1.6.1 离子的掺杂 | 第18-19页 |
1.6.2 半导体的耦合 | 第19页 |
1.6.3 控制形貌 | 第19-20页 |
1.6.4 有机染料的敏化 | 第20-22页 |
1.7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3-32页 |
第二章 用于可见光分解水的CaMn_2O_4/a-Fe_2O_3p-n异质结光阳极材料的制备 | 第32-49页 |
2.1 前言 | 第32-33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33-36页 |
2.2.1 实验材料 | 第33页 |
2.2.2 Sn-dopeda-Fe_2O_3/CaMn_2O_4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| 第33-34页 |
2.2.3 电极制备 | 第34页 |
2.2.4 样品的表征 | 第34页 |
2.2.5 光电化学测试 | 第34-35页 |
2.2.6 光催化反应 | 第35-36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3页 |
2.3.1 形貌与结构表征 | 第36-39页 |
2.3.2 光学性能与电化学性能的表征 | 第39-4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9页 |
第三章 光阳极材料CaMn_2O_4改性ZnO/In_2O_3的制备及其在光电化学池中的性能研究 | 第49-59页 |
3.1 前言 | 第49-50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50-52页 |
3.2.1 实验材料 | 第50页 |
3.2.2 ZnO/In_2O_3纳米球/CaMn_2O_4纳米线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| 第50-51页 |
3.2.3 电极制备 | 第51页 |
3.2.4 样品的表征 | 第51页 |
3.2.5 光电化学测试 | 第51页 |
3.2.6 光催化反应 | 第51-52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2-55页 |
3.3.1 形貌与结构表征 | 第52-53页 |
3.3.2 光学性能与电化学性能的表征 | 第53-5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第四章 氧化镍/氧化亚铜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| 第59-77页 |
4.1 引言 | 第59-60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60-62页 |
4.2.1 实验材料 | 第60页 |
4.2.2 样品的制备 | 第60页 |
4.2.3 电极制备 | 第60-61页 |
4.2.4 样品表征 | 第61页 |
4.2.5 光电化学测试 | 第61页 |
4.2.6 光催化反应 | 第61-62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2-70页 |
4.3.1 形貌与结构表征 | 第62-64页 |
4.3.2 光学性能与电化学性能的表征 | 第64-67页 |
4.3.3 光催化产氢性能测试与机理 | 第67-7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7页 |
结论 | 第77-7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