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一般工业技术论文--工程材料学论文--复合材料论文

凹凸棒土—氧化石墨烯/碳纤维复合材料低温界面性能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绪论第9-27页
    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研究现状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凹凸棒土表面处理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碳纤维多尺度结构研究现状第14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复合材料低温界面性能研究现状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多尺度结构的界面增强机制研究现状第24-25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5-27页
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第27-35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备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材料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设备第28-29页
    2.2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第29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材料本体性能表征方法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纤维动态接触角及表面能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复合材料界面性能表征第32-35页
第3章 凹凸棒土-氧化石墨烯/碳纤维微纳分级结构的制备和表征第35-51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5页
    3.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表征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氧化石墨烯的本体结构表征第36-38页
    3.3 凹凸棒土的表面修饰及表征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凹凸棒土的表面修饰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改性凹凸棒土的FTIR分析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改性凹凸棒土的分散性第40-41页
    3.4 凹凸棒土-氧化石墨烯/碳纤维微纳分级结构的制备及表征第41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CF-GO-ATP的制备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CF-GO-ATP的表面形貌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CF-GO-ATP的XPS分析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CF-GO-ATP的动态接触角和表面能第48-49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9-51页
第4章 单纤维复合材料低温界面性能表征第51-57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51页
    4.2 超低温环境下实验设计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低温在线测试实验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液氮浸泡实验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室温/液氮循环实验第53页
    4.3 单纤维复合材料低温界面性能表征结果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单纤维复合材料低温在线实验测试结果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单纤维复合材料液氮浸泡实验测试结果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单纤维复合材料室温/液氮循环实验测试结果第55-56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6-57页
第5章 凹凸棒土-氧化石墨烯/碳纤维微纳分级结构低温界面增强机理分析第57-69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57页
    5.2 界面增强机理初步分析第57-59页
    5.3 低温在线测试结果分析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低温在线测试试样界面性能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低温在线测试试样断口形貌分析第60-62页
    5.4 液氮浸泡实验测试结果分析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液氮浸泡试样界面性能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液氮浸泡试样断口形貌表征第63-65页
    5.5 室温/液氮循环实验测试结果分析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室温/液氮循环试样界面性能分析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室温/液氮循环试样断口形貌分析第66-68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68-69页
结论第69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7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77-79页
致谢第79-80页

论文共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定向排布氧化石墨烯夹层/氰酸酯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
下一篇:碳纤维增强SiC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