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固沙技术材料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 荒漠生物土壤结皮的固沙作用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3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的固沙作用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目的、意义及内容 | 第17-21页 |
1.4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7-19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2 研究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9页 |
2.1 研究材料 | 第21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21-25页 |
2.2.1 不同pH培养基对荒漠藻生理特性影响的实验方法 | 第21-22页 |
2.2.2 不同添加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荒漠藻生理特性影响的实验方法 | 第22页 |
2.2.3 凹凸棒石黏土的酸改性方法 | 第22页 |
2.2.4 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的制备方法 | 第22-23页 |
2.2.5 人工培养荒漠藻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的复配固沙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2.6 水分对复配后人工藻类土壤结皮形成的影响实验 | 第24页 |
2.2.7 固沙效果测试实验 | 第24-25页 |
2.3 指标测定方法 | 第25-28页 |
2.3.1 生理指标测定 | 第25-26页 |
2.3.2 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性能测定 | 第26-27页 |
2.3.3 复配实验指标测定 | 第27页 |
2.3.4 固沙效果测试实验指标测定 | 第27-28页 |
2.4 数据处理 | 第28-29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9-63页 |
3.1 人工培养条件对荒漠藻生理特性的影响 | 第29-36页 |
3.1.1 培养基pH对荒漠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3.1.2 培养基pH对荒漠藻MDA含量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3.1.3 培养基pH对荒漠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1.4 培养基pH对荒漠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3.1.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荒漠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3.1.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荒漠藻MDA含量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3.1.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荒漠藻可溶性塘含量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3.2 制备方式对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的性能影响 | 第36-48页 |
3.2.1 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添加量对树脂材料吸水倍率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2.2 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添加量对树脂材料吸盐水倍率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2.3 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添加量对树脂材料保水率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2.4 溶液pH及酸改性凹凸棒石黏土添加量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3.2.5 超声功率对树脂材料吸水倍率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2.6 超声功率对树脂材料吸盐水倍率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2.7 超声功率对树脂材料保水率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2.8 溶液pH及超声功率对树脂材料吸水率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3.3 人工培养荒漠藻复配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的生理特性 | 第48-59页 |
3.3.1 复配方式对人工藻类土壤结皮生理特性的影响 | 第49-52页 |
3.3.2 复配比例对人工藻类土壤结皮生理特性的影响 | 第52-56页 |
3.3.3 水分对人工藻类土壤结皮生理特性的影响 | 第56-59页 |
3.4 人工培养荒漠藻复配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的固沙效果 | 第59-63页 |
3.4.1 抗压强度 | 第60页 |
3.4.2 渗透性 | 第60页 |
3.4.3 耐水性 | 第60-61页 |
3.4.4 抗冲蚀性 | 第61页 |
3.4.5 保水性 | 第61-62页 |
3.4.6 抗冻性 | 第62-63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63-70页 |
4.1 人工培养条件对荒漠藻生理特性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4.2 制备方式对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的性能影响 | 第64-66页 |
4.3 人工培养荒漠藻复配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的生理特性 | 第66-68页 |
4.4 人工培养荒漠藻复配凹凸棒基高分子吸水树脂材料的固沙效果 | 第68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