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7页 |
摘要 | 第7-8页 |
1.文献综述 | 第8-13页 |
1.1 粮食生产的重要地位 | 第8页 |
1.2 作物增产潜力研究 | 第8-10页 |
1.2.1 国外作物生产潜力的研究 | 第9页 |
1.2.2 国内作物生产潜力研究进展 | 第9-10页 |
1.3 冬小麦—夏玉米两熟制生产潜力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4 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生产技术途径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5 目前研究中存在主要问题 | 第12-13页 |
2.引言 | 第13-14页 |
3.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4-16页 |
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3.2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3.3 统计方法 | 第15-16页 |
4.结果与分析 | 第16-35页 |
4.1 河南省冬小麦—夏玉米两熟制生产潜力分析 | 第16-19页 |
4.1.1 河南省农业生产高产记录 | 第16页 |
4.1.2 作物产量差及产量差模型 | 第16-17页 |
4.1.3 河南省作物生产潜力估算 | 第17-18页 |
4.1.4 河南省冬小麦—夏玉米增产潜力分析 | 第18-19页 |
4.2 河南省冬小麦—夏玉米生产现状 | 第19-21页 |
4.3 河南省冬小麦-夏玉米生产的限制因素分析 | 第21-35页 |
4.3.1 制约河南省两熟制生产的品种因素 | 第21-24页 |
4.3.2 制约河南省两熟制生产的田间管理因素 | 第24-25页 |
4.3.3 制约河南省两熟制生产的施肥技术因素 | 第25-27页 |
4.3.4 制约河南省两熟制生产的灌溉技术因素 | 第27-28页 |
4.3.5 制约河南省两熟制生产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因素 | 第28-32页 |
4.3.6 制约河南省两熟制生产的的主要自然灾害因素 | 第32-33页 |
4.3.7 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效益分析 | 第33-34页 |
4.3.8 制约河南省两熟制生产的劳动力因素 | 第34-35页 |
5.品种及农艺措施对夏玉米的增产效应 | 第35-37页 |
5.1 不同处理产量分析 | 第35-36页 |
5.2 不同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及叶面积指数分析 | 第36-37页 |
6.讨论与结论 | 第37-41页 |
6.1 夏玉米增产效应 | 第37-38页 |
6.2 开发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潜力的技术途径 | 第38-41页 |
6.2.1 优化粮食品种结构 | 第38页 |
6.2.2 积极推广应用冬小麦—夏玉米“双早双晚”技术 | 第38-39页 |
6.2.3 深入研究推广粮食高产集成技术 | 第39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6页 |
Abstract | 第46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