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临床医学论文--诊断学论文--实验室诊断论文--微生物学检验论文

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快速检测芯片的制备及性能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绪论第17-40页
    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1.2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(EHEC)O157:H7概述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EHECO157:H7的特性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EHECO157:H7的流行病学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EHECO157:H7的主要毒力因子和致病机理第19-22页
    1.3 EHECO157:H7的检测方法第22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常规检测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免疫学检测方法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生物传感器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微流控芯片技术第36-38页
    1.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技术路线第39-40页
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0-53页
    2.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试剂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仪器第42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42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材料制备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基于平面基底上的生物传感器的制备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基于三维微纳结构基底上的生物传感器的制备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基于平面基底或者三维微纳结构基底的微流控芯片的制备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(LAMP)的微流控芯片的制备第46-49页
    2.3 表征及测试方法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电化学表征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电子显微镜表征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生物传感器及微流控芯片性能测试第51-52页
    2.4 统计学分析方法第52-53页
第3章 基于碳纳米管多层膜的EHECO157:H7电化学阻抗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第53-71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3页
    3.2 基于碳纳米管多层膜的EHECO157:H7电化学阻抗传感器的制备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EHECO157:H7电化学阻抗传感器的设计与检测原理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碳纳米管多层膜的制备与表征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碳纳米管多层膜生物传感器的电化学表征第56-58页
    3.3 碳纳米管多层膜生物传感器的优化与传感性能第58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碳纳米管多层膜生物传感器的优化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碳纳米管多层膜生物传感器的细菌捕获能力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碳纳米管多层膜生物传感器的专一性验证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碳纳米管多层膜生物传感器的生物相容性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碳纳米管多层膜生物传感器的重复使用性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碳纳米管多层膜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第65-66页
    3.4 碳纳米管多层膜生物传感器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第66-69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69-71页
第4章 三维微纳结构对EHECO157:H7生物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第71-101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71页
    4.2 三维微纳结构的设计、制备与表征第71-77页
    4.3 基于三维微纳结构的EHECO157:H7生物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第77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基于三维微纳结构的EHECO157:H7生物传感器的制备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基于三维微纳结构的EHECO157:H7生物传感器的性能优化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基于三维微纳结构的生物传感器对EHECO157:H7的捕获性能第80-84页
    4.4 碳纳米管修饰的三维微纳结构对EHECO157:H7捕获效率的影响第84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碳纳米管修饰的三维结构生物传感器的制备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碳纳米管修饰的三维结构生物传感器的性能优化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碳纳米管修饰的三维结构生物传感器细菌捕获性能与影响因素第87-91页
    4.5 碳纳米管修饰前后三维微纳结构捕获细菌效率的比较第91-94页
    4.6 碳纳米管多层膜修饰的三维微纳结构生物传感器的性能第94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碳纳米管多层膜三维微纳结构生物传感器的细菌捕获性能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碳纳米管多层膜三维微纳结构生物传感器的专一性验证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碳纳米管多层膜三维微纳结构生物传感器的生物相容性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6.4 碳纳米管多层膜三维微纳结构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6.5 碳纳米管多层膜三维微纳结构生物传感器的实际应用能力第98-99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99-101页
第5章 具有鱼骨结构的EHECO157:H7微流控芯片的制备与应用第101-126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101页
    5.2 鱼骨形结构的仿真设计第101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流速和鱼骨形结构高度对大肠杆菌捕获的影响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鱼骨形结构形状和尺寸对大肠杆菌捕获的影响第103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微流控芯片通道高度对大肠杆菌捕获的影响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微流控芯片通道内流场和浓度场的仿真第108-111页
    5.3 平面结构微流控芯片与传感器结合的性能第111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微流控芯片的优化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微流控芯片的细菌捕获性能第113-115页
    5.4 鱼骨结构微流控芯片与传感器结合的性能第115-12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具有鱼骨形结构的微流控芯片的优化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鱼骨形结构微流控芯片的细菌捕获性能第116-120页
    5.5 平面和鱼骨结构对微流控芯片细菌捕获性能的比较第120-121页
    5.6 鱼骨结构的最优三维微纳结构基底微流控芯片的传感器性能第121-124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微流控芯片的专一性验证第121-123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微流控芯片的实际应用能力第123-124页
    5.7 本章小结第124-126页
第6章 基于LAMP技术的EHECO157:H7微流控芯片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126-149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126-127页
    6.2 基于LAMP技术的EHECO157:H7微流控芯片的可行性分析第127-13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EHECO157:H7LAMP反应体系引物的设计第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EHECO157:H7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第127-13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微流控芯片的专一性和灵敏度分析第130-13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微流控芯片的定量分析第132-133页
    6.3 电化学阻抗芯片与LAMP芯片的对接第133-14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芯片联合检测技术的可行性分析第133-13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芯片联合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分析第135-13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芯片联合检测技术在实际样品分析中的应用第139-141页
    6.4 电化学阻抗芯片与LAMP芯片的集成一体化研究第141-14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一体化多功能芯片的制备第141-14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一体化多功能芯片的性能研究第142-14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一体化多功能芯片与其他检测方法的比较第147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147-149页
结论第149-151页
参考文献第151-167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67-170页
致谢第170-171页
个人简历第171页

论文共1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β3-肾上腺素能受体在LPS致脓毒性休克大鼠心肌抑制中的变化及作用的研究
下一篇: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痫脑结构和功能MRI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