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选择性催化还原(SCR)技术 | 第10-12页 |
1.2.1 催化剂活性组分 | 第11页 |
1.2.2 催化剂载体 | 第11-12页 |
1.3 NO_x脱除研究进展 | 第12-17页 |
1.3.1 NO_X脱除的实验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1.3.2 NO_x脱除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进展 | 第14-17页 |
1.4 铁基催化剂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和研究方案 | 第18-20页 |
1.5.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8页 |
1.5.2 研究方案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理论计算方法 | 第20-29页 |
2.1 概述 | 第20-21页 |
2.2 密度泛函理论 | 第21-26页 |
2.2.1 托马斯-费米模型 | 第21-22页 |
2.2.2 常见的计算程序 | 第22-24页 |
2.2.3 DFT+U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3 常用计算软件介绍 | 第26-29页 |
2.3.1 Materials Studio | 第26-27页 |
2.3.2 VASP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体相氧化铁测试 | 第29-43页 |
3.1 测试参数 | 第30-32页 |
3.1.1 加Hubbard修正的测试参数 | 第30-31页 |
3.1.2 加初始磁矩的测试参数 | 第31-32页 |
3.2 测试结果 | 第32-41页 |
3.2.1 加Hubbard和初始磁矩对晶格参数、磁矩和能量的影响 | 第32-34页 |
3.2.2 加Hubbard和初始磁矩对电子能带、电子态密度的影响 | 第34-40页 |
3.2.3 加Hubbard和初始磁矩对bader电荷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3 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NO、O_2和NH_3在α-Fe_2O_3(001)表面的吸附性能 | 第43-57页 |
4.1 NO、O_2和NH_3分子优化 | 第43-45页 |
4.1.1 NO分子的测试结果 | 第43-44页 |
4.1.2 O_2分子的测试结果 | 第44-45页 |
4.1.3 NH_3分子的测试结果 | 第45页 |
4.2 α-Fe_2O_3(001)表面的建立 | 第45-48页 |
4.2.1 α-Fe_2O_3(001)表面测试参数和设置 | 第45-47页 |
4.2.2 测试结果与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3 α-Fe_2O_3(001)表面的吸附测试 | 第48-55页 |
4.3.1 计算参数与设置 | 第48-50页 |
4.3.2 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50-55页 |
4.4 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α-Fe_2O_3(001)表面脱硝反应机理 | 第57-86页 |
5.1 NO和NH_3的反应 | 第57-66页 |
5.1.1 NH_3在催化剂表面的解离 | 第57-58页 |
5.1.2 NH_2NO在催化剂表面的生成 | 第58-60页 |
5.1.3 NH_2NO在催化剂表面的解离和转变 | 第60-63页 |
5.1.4 N_2的生成 | 第63-64页 |
5.1.5 H_2O的生成 | 第64-66页 |
5.2 NO和O_2的反应 | 第66-71页 |
5.2.1 NO与O_2的吸附反应 | 第66-67页 |
5.2.2 ONO_2在催化剂表面的转变 | 第67-71页 |
5.3 NO、NH_3和O_2的反应 | 第71-84页 |
5.3.1 NH_3在催化剂表面的解离 | 第71-73页 |
5.3.2 NH_2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 | 第73-74页 |
5.3.3 H_2O在催化剂表面的生成 | 第74-76页 |
5.3.4 NHNO_2在催化剂表面的转变和N_2O的生成 | 第76-78页 |
5.3.5 H_2O在催化剂表面的解吸和N_2O的吸附 | 第78-81页 |
5.3.6 N_2在催化剂表面的生成 | 第81-82页 |
5.3.7 OH在催化剂表面的消除 | 第82-84页 |
5.4 小结 | 第84-86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6-88页 |
6.1 研究总结 | 第86-87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87页 |
6.3 展望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95-96页 |
致谢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