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6页 |
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6页 |
1.1.1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| 第12页 |
1.1.2 全球变暖及臭氧层破坏 | 第12-13页 |
1.1.3 热泵技术的发展 | 第13-14页 |
1.1.4 制冷剂的发展与替换 | 第14-15页 |
1.1.5 CO_2自然工质的兴起 | 第15-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3页 |
1.2.1 跨临界CO_2循环热泵的特点和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2.2 跨临界CO_2热泵变频的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2.3 跨临界CO_2热泵用节流装置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3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1.3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4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CO_2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电子膨胀阀节流控制策略 | 第26-42页 |
2.1 电子膨胀阀节流CO_2空气源热泵系统实验装置 | 第26-32页 |
2.1.1 CO_2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 | 第27-29页 |
2.1.2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 | 第29-32页 |
2.2 实验设计与分析 | 第32-34页 |
2.2.1 Plackett-Burman(PB)试验设计 | 第32-33页 |
2.2.2 Plackett-Burman(PB)实验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3 响应曲面法优化设计及结果 | 第34-40页 |
2.3.1 中心复合(CCD)设计 | 第34-37页 |
2.3.2 环境温度和过热度对制热量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2.3.3 环境温度和过热度对COP的影响 | 第38页 |
2.3.4 电子膨胀阀节流CO_2空气源热泵过热度优化控制 | 第38-39页 |
2.3.5 电子膨胀阀节流CO_2空气源热泵优化过热度参数 | 第39-4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三章 CO_2空气源热泵电子膨胀阀节流特性实验研究 | 第42-50页 |
3.1 电子膨胀阀进出口压降随制热温度和电子膨胀阀开度的变化 | 第42-43页 |
3.2 CO_2质量流量随制热温度和电子膨胀阀开度的变化 | 第43-44页 |
3.3 电子膨胀阀的制冷剂流量随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的变化 | 第44页 |
3.4 电子膨胀阀开度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| 第44-47页 |
3.4.1 电子膨胀阀开度对吸气压力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4.2 电子膨胀阀开度对排气压力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4.3 电子膨胀阀开度对制热量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3.4.4 电子膨胀阀开度对COP的影响 | 第4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7-50页 |
第四章 高进水温度下CO_2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变频运行性能 | 第50-66页 |
4.1 变频实验装置 | 第51页 |
4.2 压缩机频率对CO_2空气源热泵系统性能影响的实验 | 第51-55页 |
4.2.1 压缩机频率对CO_2空气源热泵系统性能影响的Plackett-Burman实验设计 | 第51-52页 |
4.2.2 压缩机频率对CO_2空气源热泵系统性能影响PB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2-55页 |
4.3 压缩机频率对高环境温度、高进水温度工况下系统性能的影响 | 第55-59页 |
4.3.1 高环境温度下压缩机频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4.3.2 压缩机变频对高进水温度工况系统性能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4.4 CO_2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除霜方式及性能 | 第59-64页 |
4.4.1 除霜方式 | 第59-60页 |
4.4.2 除霜控制 | 第60-61页 |
4.4.3 除霜性能测试 | 第61-6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第五章 结论、创新点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| 第66-70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66-67页 |
5.2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67页 |
5.3 今后的研究方向 | 第67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80页 |
附录A (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) | 第80页 |
附录B (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专利) | 第80-81页 |
附录C (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) | 第81页 |
附录D (攻读硕士期间获奖情况)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