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1.1 课题背景 | 第11页 |
1.2 课题的目的、意义和重要性 | 第11-12页 |
1.3 课题的发展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.1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.2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面临的问题 | 第13-14页 |
1.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系统建设模式研究 | 第16-28页 |
2.1 整体建设模式 | 第16-18页 |
2.1.1 二次一体化的特征 | 第16-17页 |
2.1.2 模块化功能设计要求 | 第17页 |
2.1.3 提高系统的智能化程度 | 第17页 |
2.1.4 安全防护的原则 | 第17-18页 |
2.2 东莞地调自动化系统规模和容量 | 第18-19页 |
2.2.1 系统规模 | 第18页 |
2.2.2 系统容量 | 第18-19页 |
2.3 东莞地调自动化系统结构和配置 | 第19-25页 |
2.3.1 基本原则 | 第19-20页 |
2.3.2 系统架构 | 第20-21页 |
2.3.3 基础支撑平台 | 第21-22页 |
2.3.4 应用功能部署 | 第22-23页 |
2.3.5 网络子系统 | 第23-24页 |
2.3.6 其他硬件配置 | 第24-25页 |
2.4 东莞地调调度自动化系统概况 | 第25-27页 |
2.4.1 智能数据中心 | 第25-26页 |
2.4.2 智能监视中心 | 第26-2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一体化技术的研究 | 第28-37页 |
3.1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总体架构 | 第28-29页 |
3.2 一体化基础支撑平台 | 第29-30页 |
3.2.1 ICT基础设施 | 第29-30页 |
3.2.2 OSB总线 | 第30页 |
3.3 一体化支持标准 | 第30-31页 |
3.3.1 CIMXML模型交互支持 | 第30页 |
3.3.2 CIS接口支持 | 第30-31页 |
3.3.3 图形互操作支持 | 第31页 |
3.3.4 E格式数据文件支持 | 第31页 |
3.4 一体化数据服务 | 第31-34页 |
3.4.1 实时数据服务 | 第31-33页 |
3.4.2 历史数据服务 | 第33-34页 |
3.5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 | 第34-36页 |
3.5.1 各系统技术差异的解决方案 | 第34-35页 |
3.5.2 接口不统一的解决方案 | 第35页 |
3.5.3 独立建模,缺乏互动的解决方案 | 第35-36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一体化技术的实现及应用 | 第37-46页 |
4.1 一体化技术在东莞地调自动化系统中的实现方法 | 第37-39页 |
4.1.1 一体化版本控制 | 第37页 |
4.1.2 一体化数据交互 | 第37-39页 |
4.2 基于一体化技术提出的创新应用 | 第39-44页 |
4.2.1 源端维护 | 第39-41页 |
4.2.2 远程调阅 | 第41-42页 |
4.2.3 模型拼接 | 第42-44页 |
4.3 系统可用性的提升 | 第44-4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五章 系统运行及测试 | 第46-62页 |
5.1 系统运行维护 | 第46-50页 |
5.1.1 图形维护经验 | 第46页 |
5.1.2 数据库维护经验 | 第46-47页 |
5.1.3 前置机维护经验 | 第47-48页 |
5.1.4 系统平台问题及维护经验 | 第48-50页 |
5.2 系统运行测试 | 第50-59页 |
5.2.1 总体技术要求 | 第50-59页 |
5.3 系统安全防护 | 第59-60页 |
5.4 系统性能提升分析 | 第60-6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结论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附件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