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2-17页 |
1.3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2-14页 |
1.3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4-16页 |
1.3.3 文献述评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5 创新与不足 | 第18-20页 |
1.5.1 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1.5.2 不足之处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| 第20-28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-24页 |
2.1.1 中部地区 | 第20-21页 |
2.1.2 林业生产 | 第21-22页 |
2.1.3 技术效率 | 第22-24页 |
2.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4-28页 |
2.2.1 生态经济理论 | 第24页 |
2.2.2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2.3 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理论 | 第25页 |
2.2.4 技术效率测定方法理论 | 第25-28页 |
第3章 中部地区林业发展概况和特征 | 第28-42页 |
3.1 中部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| 第28页 |
3.2 中部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8-29页 |
3.3 中部地区林业发展概况 | 第29-38页 |
3.3.1 中部地区森林资源情况 | 第29页 |
3.3.2 中部地区生态建设情况 | 第29-30页 |
3.3.3 中部地区林业生产经营发展情况 | 第30-34页 |
3.3.4 中部地区林业从业人员情况 | 第34-36页 |
3.3.5 中部地区林业投资情况 | 第36-38页 |
3.4 中部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特征 | 第38-4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4章 中部地区林业生产技术效率模型构建和变量选择 | 第42-52页 |
4.1 数据来源及说明 | 第42页 |
4.2 效率测评方法的确立与模型构建 | 第42-47页 |
4.2.1 传统DEA方法原理 | 第42-44页 |
4.2.2 三阶段DEA模型 | 第44-47页 |
4.2.3 本研究方法的选择及理由 | 第47页 |
4.3 变量选取及说明 | 第47-52页 |
4.3.1 产出变量 | 第48页 |
4.3.2 投入变量 | 第48-49页 |
4.3.3 环境变量 | 第49-52页 |
第5章 中部地区林业生产技术效率实证分析 | 第52-65页 |
5.1 中部地区林业生产技术效率各变量的统计描述 | 第52-53页 |
5.2 实证结果及分析 | 第53-59页 |
5.2.1 第一阶段林业生产技术效率值分析 | 第53-54页 |
5.2.2 第二阶段SFA回归分析 | 第54-58页 |
5.2.3 第三阶段剔除环境因素与随机因素的效率分析 | 第58-59页 |
5.3 中部地区林业生产技术效率变动趋势分析 | 第59-61页 |
5.4 收敛性分析 | 第61-63页 |
5.4.1 绝对β收敛模型构建 | 第61-62页 |
5.4.2 β收敛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6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| 第65-69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65-66页 |
6.2 政策建议 | 第66-69页 |
6.2.1 稳步推行集体林区制度改革和林地流转 | 第66-67页 |
6.2.2 利用区域内的经济环境优势开拓林业市场 | 第67页 |
6.2.3 加大对林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| 第67页 |
6.2.4 发挥林区优势合理利用外资 | 第67页 |
6.2.5 加大对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1 | 第69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2 | 第75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