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8-10页 |
第2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基础及构建思路 | 第10-17页 |
2.1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概述 | 第10-11页 |
2.2 认罪认罚从宽的域外经验介绍 | 第11-15页 |
2.2.1 纠问式模式 | 第11-13页 |
2.2.2 对抗式模式 | 第13页 |
2.2.3 域外经验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借鉴意义 | 第13-15页 |
2.3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构建思路 | 第15-17页 |
2.3.1 从程序正义出发构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| 第15-16页 |
2.3.2 从实体正义出发构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| 第16-17页 |
第3章 我国构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目的 | 第17-21页 |
3.1 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发展沿革 | 第17-18页 |
3.2 构建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制度目的 | 第18-19页 |
3.2.1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合中国的司法现状 | 第18页 |
3.2.2 有助于实现预防再犯罪的刑罚目的 | 第18-19页 |
3.2.3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助推刑事诉讼各项制度的发展变化 | 第19页 |
3.3 构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现实目的 | 第19-21页 |
第4章 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| 第21-30页 |
4.1 引入问题——对广州海珠法院伍某案的分析 | 第21-22页 |
4.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2-26页 |
4.2.1 认罪认罚从宽适用条件不明确 | 第22-23页 |
4.2.2 认罪认罚案件的定罪证据标准不一 | 第23-24页 |
4.2.3 没有合理确定从宽标准 | 第24-25页 |
4.2.4 律师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作用缺失 | 第25页 |
4.2.5 忽视对被害人权利的保障 | 第25-26页 |
4.3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26-30页 |
4.3.1 没有处理好认罪认罚从宽与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的关系 | 第26页 |
4.3.2 认罪认罚从宽启动时间不明确 | 第26-27页 |
4.3.3 认罪认罚协商从宽制度协商内容不明确 | 第27-28页 |
4.3.4 认罪认罚与从宽对接不明确 | 第28-30页 |
第5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构建与完善的设想 | 第30-38页 |
5.1 构建与完善我国认罪认罚从宽程序的整体思路 | 第30-31页 |
5.1.1 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 | 第30页 |
5.1.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要适合国情 | 第30-31页 |
5.1.3 尽快实现试点经验的法制化 | 第31页 |
5.2 从程序方面着手解决现有问题的对策及具体路径 | 第31-35页 |
5.2.1 构建合理且相互衔接的认罪认罚案件诉讼程序 | 第31-33页 |
5.2.2 赋予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选择适用认罪认罚从宽程序的自由 | 第33页 |
5.2.3 应当对认罪认罚的犯罪嫌疑人(被告人)予以从轻处罚 | 第33-34页 |
5.2.4 构建基于整套程序机制,并完善法律援助机制 | 第34-35页 |
5.3 从实体方面着手解决现有问题的对策及具体路径 | 第35-38页 |
5.3.1 提高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体文件的法律位阶 | 第35-36页 |
5.3.2 明确“应当”型的法定情节及减少基准刑的幅度或比例 | 第36-38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38-39页 |
致谢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