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4页 |
插图索引 | 第14-15页 |
附表索引 | 第15-1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6-32页 |
·重金属污染来源及其危害 | 第16-20页 |
·重金属污染的传统修复技术及其缺陷 | 第20-22页 |
·化学沉淀法 | 第20-21页 |
·电化学还原法 | 第21页 |
·氧化还原法 | 第21-22页 |
·吸附法 | 第22页 |
·离子交换法 | 第22页 |
·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及其机制 | 第22-24页 |
·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的机制 | 第23-24页 |
·超累积植物 | 第24-25页 |
·植物内生菌 | 第25-28页 |
·植物内生菌的定义 | 第25-26页 |
·植物内生菌与宿主的关系 | 第26-27页 |
·内生菌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| 第27-28页 |
·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8-30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30-32页 |
第2章 植物内生菌的分离方法研究 | 第32-43页 |
·引言 | 第32-33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3-35页 |
·实验用植物样品的采样 | 第33页 |
·实验用主要试剂 | 第33-34页 |
·植物内生菌分离培养用培养基的配制 | 第34页 |
·实验用主要仪器 | 第34-3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5-36页 |
·植物样品的预处理 | 第35页 |
·植物样品的表面消毒 | 第35页 |
·内生菌的分离和浸出方法 | 第35-36页 |
·内生菌的分离纯化 | 第36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1页 |
·植物样品的表面消毒 | 第36-38页 |
·植物内生菌的浸出 | 第38-40页 |
·植物内生菌的分离结果 | 第40-41页 |
·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3章 镉超累积植物龙葵内生菌的分离及其重金属抗性菌的筛选 | 第43-64页 |
·引言 | 第43-46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6-47页 |
·龙葵植物样品的采集 | 第46页 |
·实验用主要试剂 | 第46-47页 |
·实验用培养基 | 第47页 |
·实验用主要仪器 | 第47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7-52页 |
·超累积植物龙葵采样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| 第47-48页 |
·龙葵植物样品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| 第48页 |
·重金属离子的测定方法 | 第48-51页 |
·龙葵的预处理和表面消毒 | 第51页 |
·龙葵植物内生菌的分离 | 第51-52页 |
·内生菌的重金属抗性检测 | 第52页 |
·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2-62页 |
·超累积植物龙葵采样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| 第52-53页 |
·龙葵植物样品重金属含量 | 第53页 |
·龙葵内生菌的分离获得 | 第53-56页 |
·龙葵内生菌重金属抗性分析 | 第56-62页 |
·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4章 超累积植物龙葵内生真菌 LSE10 处理重金属废水研究 | 第64-82页 |
·引言 | 第64-65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65-67页 |
·龙葵植物样品的采集 | 第65页 |
·实验用主要试剂 | 第65-66页 |
·实验用培养基 | 第66页 |
·实验用主要仪器 | 第66-67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67-70页 |
·EF LSE10 的分离 | 第67页 |
·E F LSE10 总DNA 的提取 | 第67页 |
·E F LSE10 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| 第67-68页 |
·EF LSE10 的生物产量 | 第68页 |
·吸附剂的制备 | 第68-69页 |
·重金属镉浓度测定方法 | 第69页 |
·生物吸附和解吸附实验 | 第69页 |
·重金属初始浓度对生物吸附剂EF LSE10 吸附能力的影响 | 第69页 |
·实验相关参数计算方法 | 第69-70页 |
·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 | 第70页 |
·实验结果和讨论 | 第70-81页 |
·EF LSE10 | 第70-72页 |
·pH 的影响 | 第72页 |
·生物吸附动力学影响 | 第72-74页 |
·使用剂量和重复利用 | 第74-76页 |
·初始浓度的影响和吸附能力对比 | 第76-79页 |
·EF LSE10 生物吸附机理 | 第79-81页 |
·小结 | 第81-82页 |
第5章 超累积植物龙葵内生菌 EB L14 重金属修复研究 | 第82-101页 |
·引言 | 第82-83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83-86页 |
·菌种 | 第83页 |
·实验用主要试剂 | 第83-85页 |
·实验用培养基 | 第85页 |
·实验用主要仪器 | 第85-86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86-91页 |
·EB L14 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| 第86-88页 |
·EB L14 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| 第88页 |
·EB L14 的重金属抗性检测 | 第88-89页 |
·分析技术方法 | 第89页 |
·重金属对EB L14 生长曲线的影响 | 第89页 |
·活菌EB L14 对镉、铅、铜和铬的生物修复 | 第89-90页 |
·无营养物条件下EB L14 对重金属镉、铅、铜和铬的去除 | 第90页 |
·实验相关参数计算方法 | 第90-91页 |
·重金属在EB L14 体内的分布分析 | 第91页 |
·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91-99页 |
·EB L14 的生理生化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| 第91-92页 |
·EB L14 对重金属抗性研究 | 第92页 |
·重金属镉、铅、铜和铬对菌种EB L14 生长的影响 | 第92-95页 |
·在镉和铅存在条件下的ATP 酶活性 | 第95-96页 |
·活体EB L14 对镉、铅、铜、铬的生物修复 | 第96-98页 |
·在没有能量供给条件下,对镉、铅、铜和铬的生物修复 | 第98-99页 |
·EB L14 中镉和铅的分布和吸收 | 第99页 |
·小结 | 第99-101页 |
第6章 工业代谢抑制剂存在的条件下 EB L14 对镉的生物修复研究 | 第101-117页 |
·引言 | 第101-102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102-103页 |
·菌种 | 第102页 |
·实验用主要试剂 | 第102页 |
·实验用培养基 | 第102页 |
·实验用主要仪器 | 第102-10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103-108页 |
·分析技术 | 第103页 |
·在代谢抑制剂存在和对照条件下EB L14 的镉修复 | 第103-104页 |
·EB L14 胞内ATP 酶活性的检测 | 第104-108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08-116页 |
·DCC 和DNP 对 EB L14 生长的影响 | 第108页 |
·DCC 和DNP 对 EB L14 的重金属镉生物修复效率影响 | 第108-110页 |
·DCC 和DNP 对 EB L14 总镉去除和细胞内镉吸收的影响 | 第110-113页 |
·DCC 和DNP 存在情况下EB L14 对重金属镉的去除机制 | 第113-116页 |
·小结 | 第116-117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117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35页 |
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论文目录 | 第135-137页 |
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 | 第137-138页 |
致谢 | 第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