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引言 | 第9-11页 |
1.1.1 肿瘤治疗 | 第9页 |
1.1.2 纳米药物载体 | 第9-11页 |
1.2 锂皂石粘土纳米颗粒 | 第11-13页 |
1.2.1 锂皂石纳米颗粒的性质 | 第11-12页 |
1.2.2 锂皂石纳米颗粒的表面改性或修饰 | 第12-13页 |
1.3 锂皂石的粘土纳米颗粒用于药物负载 | 第13-15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5-18页 |
1.5 课题创新性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叶酸修饰的锂皂石纳米颗粒负载阿霉素用于体外抗肿瘤效果研究 | 第19-34页 |
2.1 前言 | 第19-20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0-25页 |
2.2.1 材料和仪器 | 第20-21页 |
2.2.2 叶酸修饰的锂皂石纳米颗粒的合成 | 第21页 |
2.2.3 叶酸修饰的锂皂石纳米颗粒用于盐酸阿霉素的负载 | 第21-22页 |
2.2.4 合成材料的表征 | 第22页 |
2.2.5 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 | 第22-23页 |
2.2.6 材料毒性及体外抗肿瘤效果 | 第23页 |
2.2.6.1 材料毒性 | 第23页 |
2.2.6.2 体外抗肿瘤效果 | 第23页 |
2.2.7 靶向效果研究 | 第23-25页 |
2.2.7.1 材料靶向效果研究 | 第23-24页 |
2.2.7.2 载药体系的靶向效果研究 | 第24页 |
2.2.7.3 载药体系的细胞内化及细胞内分布研究 | 第24-25页 |
2.2.8 数据统计 | 第25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5-33页 |
2.3.1 载药体系的表征 | 第25-28页 |
2.3.1.1 硅烷化锂皂石和叶酸修饰的锂皂石纳米颗粒的表征 | 第25-26页 |
2.3.1.2 载药体系的表征 | 第26-28页 |
2.3.2 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 | 第28页 |
2.3.3 材料毒性及体外抗肿瘤效果评价 | 第28-29页 |
2.3.4 体外靶向效果评价 | 第29-33页 |
2.3.4.1 材料靶向效果评价 | 第29-30页 |
2.3.4.2 载药体系的靶向效果评价 | 第30-33页 |
2.4 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PEG-FA 修饰的锂皂石纳米颗粒用于体内肿瘤靶向治疗研究 | 第34-57页 |
3.1 前言 | 第34-36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36-42页 |
3.2.1 材料和仪器 | 第36-37页 |
3.2.2 聚乙二醇-叶酸修饰的锂皂石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对阿霉素的负载 | 第37页 |
3.2.2.1 聚乙二醇-叶酸修饰的锂皂石纳米颗粒的合成 | 第37页 |
3.2.2.2 聚乙二醇-叶酸修饰的锂皂石纳米颗粒对阿霉素的负载 | 第37页 |
3.2.3 载药体系的表征 | 第37-38页 |
3.2.4 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 | 第38页 |
3.2.5 体外生物学评价 | 第38-40页 |
3.2.5.1 材料毒性和细胞半数致死率 | 第38-39页 |
3.2.5.2 体外靶向效果研究 | 第39-40页 |
3.2.6 体内肿瘤生长抑制及存活时间研究 | 第40页 |
3.2.7 免疫组化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2.7.1 正常组织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2.7.2 肿瘤组织分析 | 第41页 |
3.2.8 药物代谢及组织分布研究 | 第41页 |
3.2.9 数据统计 | 第41-42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2-55页 |
3.3.1 材料及载药体系表征 | 第42-44页 |
3.3.1.1 聚乙二醇-叶酸修饰的锂皂石纳米颗粒的表征 | 第42-43页 |
3.3.1.2 载药体系的表征 | 第43-44页 |
3.3.2 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 | 第44-45页 |
3.3.3 体外生物学评价 | 第45-49页 |
3.3.3.1 材料毒性和细胞半数致死率 | 第45-47页 |
3.3.3.2 体外靶向效果 | 第47-49页 |
3.3.4 体内肿瘤生长抑制及存活时间研究 | 第49-52页 |
3.3.4.1 肿瘤大小抑制效果 | 第49-50页 |
3.3.4.2 荷瘤鼠存活时间统计 | 第50-51页 |
3.3.4.3 荷瘤鼠健康评价 | 第51-52页 |
3.3.5 免疫组化分析 | 第52-54页 |
3.3.5.1 主要脏器分析 | 第52-53页 |
3.3.5.2 肿瘤组织分析 | 第53-54页 |
3.3.6 药物代谢及组织分布 | 第54-55页 |
3.4 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4.1 结论 | 第57-58页 |
4.2 展望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6页 |
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| 第66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