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对象和范围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对象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范围界定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综述 | 第16-26页 |
1.4.1 理论研究综述 | 第16-20页 |
1.4.2 实践探索 | 第20-26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26-27页 |
1.6 论文框架 | 第27-2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湿热地区文化中心内部公共空间概述 | 第29-48页 |
2.1 湿热地区地域环境特征概述 | 第29-34页 |
2.1.1 湿热地区气候特征 | 第29-30页 |
2.1.2 基于传统建筑文脉的设计要素整合 | 第30-34页 |
2.2 文化中心概述 | 第34-41页 |
2.2.1 文化中心的概念解析 | 第34-38页 |
2.2.2 文化中心的发展演变和趋势 | 第38-41页 |
2.3 文化中心内部公共空间概述 | 第41-46页 |
2.3.1 文化中心内部公共空间概念和特性 | 第41-44页 |
2.3.2 文化中心内部公共空间类型 | 第44-45页 |
2.3.3 文化中心内部公共空间系统构成 | 第45-46页 |
2.4 文化中心内部公共空间发展现状与反思 | 第46-47页 |
2.4.1 文化中心内部公共空间现状解析 | 第46-47页 |
2.4.2 针对文化中心内部公共空间发展状况反思 | 第47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三章 湿热地区文化中心内部公共空间设计解析 | 第48-74页 |
3.1 整体性设计理论基础 | 第48-52页 |
3.1.1 广义建筑学理论 | 第48-49页 |
3.1.2“两观三性”建筑创作理论 | 第49-51页 |
3.1.3 生物气候学理论 | 第51-52页 |
3.2 湿热地区文化中心内部公共空间设计目标 | 第52-54页 |
3.2.1 外部适应 | 第52-53页 |
3.2.2 内部协调 | 第53页 |
3.2.3 整体优化 | 第53-54页 |
3.3 湿热地区文化中心内部公共空间设计外部关联要素解析 | 第54-65页 |
3.3.1 自然环境要素的关联契合 | 第55-61页 |
3.3.2 社会人文要素的有机延续 | 第61-64页 |
3.3.3 建筑技术要素的复合利用 | 第64-65页 |
3.4 湿热地区文化中心内部公共空间构成要素解析 | 第65-73页 |
3.4.1 系统集约的空间组织 | 第65-67页 |
3.4.2 多元复合的功能布局 | 第67-70页 |
3.4.3 内外开放的界面形态 | 第70-72页 |
3.4.4 生态怡人的环境艺术 | 第72-7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四章 湿热地区文化中心内部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| 第74-105页 |
4.1 湿热地区文化中心内部公共空间设计内容 | 第74-75页 |
4.1.1 宏观层面——城市公共空间的契合 | 第74页 |
4.1.2 中观层面——内部构成要素的整合 | 第74页 |
4.1.3 微观层面——技术材料的复合利用 | 第74-75页 |
4.2 空间组织设计策略 | 第75-83页 |
4.2.1 基于通风防热的空间组织 | 第75-78页 |
4.2.2 基于叙事建构的空间组织 | 第78-81页 |
4.2.3 基于复合集约的空间组织 | 第81-83页 |
4.3 功能布局设计策略 | 第83-89页 |
4.3.1 多元功能的互补共生 | 第83-86页 |
4.3.2 功能属性的多义转换 | 第86-87页 |
4.3.3 功能组织的内外渗透 | 第87-89页 |
4.4 界面形态设计策略 | 第89-100页 |
4.4.1 界面组织的环境表达 | 第89-95页 |
4.4.2 界面形态的文化表达 | 第95-98页 |
4.4.3 界面构成的技术表达 | 第98-100页 |
4.5 环境艺术设计策略 | 第100-104页 |
4.5.1 环境艺术的生态性表达 | 第100-101页 |
4.5.2 环境艺术的主题性表达 | 第101-102页 |
4.5.3 环境艺术的开放性表达 | 第102-10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04-105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105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12页 |
攻读博士/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12-113页 |
致谢 | 第113-114页 |
附件 | 第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