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日用陶瓷的仿生设计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1 绪论 | 第7-11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7页 |
·选题依据与视角 | 第7页 |
·研究背景、现状及研究目的 | 第7-9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7-8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8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8-9页 |
·概念的界定与研究对象 | 第9-11页 |
·概念的界定 | 第9-10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10-11页 |
2 中国日用陶瓷与仿生设计的历史渊源 | 第11-17页 |
·新石器时代仿生意识的萌芽 | 第11-13页 |
·商周至两汉时期日用陶瓷的仿生形态 | 第13页 |
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仿生形态 | 第13-14页 |
·唐宋时期日用陶瓷的仿生形态 | 第14-15页 |
·元明清时期日用陶瓷的仿生形态 | 第15-17页 |
3 仿生设计的造型形态 | 第17-21页 |
·仿生造型形态中的点 | 第17-18页 |
·凹进的点 | 第17-18页 |
·凸起的点 | 第18页 |
·仿生造型形态中的线 | 第18-20页 |
·几何曲线 | 第18-19页 |
·自由曲线 | 第19-20页 |
·仿生造型形态中的面 | 第20-21页 |
·自由曲线面 | 第20页 |
·自由直线面 | 第20-21页 |
4 肌理的仿生 | 第21-23页 |
·肌理仿生的造型表现 | 第21页 |
·肌理仿生的装饰效果 | 第21-23页 |
5 色釉的极致发挥 | 第23-25页 |
·色釉仿生的装饰性 | 第23页 |
·色釉仿生的联想性 | 第23-25页 |
6 中国日用陶瓷仿生设计的特征 | 第25-30页 |
·仿生设计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| 第25-26页 |
·具象的的表现形式 | 第25-26页 |
·抽象的表现形式 | 第26页 |
·仿生设计的寓意象征性 | 第26-28页 |
·宗教的寓意象征 | 第27-28页 |
·吉祥的寓意象征 | 第28页 |
·仿生设计的情感沟通性 | 第28-30页 |
7 中国日用陶瓷仿生设计的发展展望 | 第30-32页 |
·推陈出新的设计理念 | 第30页 |
·丰富多样的创新方法 | 第30-32页 |
·特写法 | 第30-31页 |
·组合法 | 第31-32页 |
8 结论 | 第32-33页 |
致谢 | 第33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