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1 绪论 | 第14-20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4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1 国内大倾角开采和围岩控制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2 国外大倾角开采和围岩控制研究现状 | 第17页 |
1.3 存在的问题 | 第17-18页 |
1.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8页 |
1.5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2 大倾角煤层开采矿顶板及煤体破坏分析 | 第20-30页 |
2.1 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综采工作面顶板岩层受力规律分析 | 第20-24页 |
2.1.1 基本顶力学模型 | 第20-21页 |
2.1.2 基本顶承受的载荷计算 | 第21-22页 |
2.1.3 基本顶的挠度分析 | 第22-24页 |
2.2 大倾角煤层煤体塑性区范围分析 | 第24-28页 |
2.2.1 沿工作面倾向塑性区范围计算 | 第24-27页 |
2.2.2 沿工作面走向塑性区范围计算 | 第27-28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3 大倾角开采工作面数值模拟分析 | 第30-46页 |
3.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| 第30-31页 |
3.1.1 FLAC3D软件介绍 | 第30页 |
3.1.2 Tecplot软件介绍 | 第30-31页 |
3.2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31-35页 |
3.2.1 工程地质概况 | 第31-32页 |
3.2.2 模型的设计原则 | 第32-33页 |
3.2.3 计算几何模型的确定 | 第33-34页 |
3.2.4 岩石力学参数的选取 | 第34-35页 |
3.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| 第35-44页 |
3.3.1 煤层倾角对围岩应力的影响 | 第35-38页 |
3.3.2 煤层倾角对围岩位移的影响 | 第38-41页 |
3.3.3 工作面开采后采场围岩应力分析 | 第41-4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4 大倾角煤层现场矿压实测研究 | 第46-60页 |
4.1 现场观测条件 | 第46页 |
4.2 矿压观测方案 | 第46-48页 |
4.2.1 观测目的 | 第46-47页 |
4.2.2 观测的主要内容 | 第47页 |
4.2.3 测点布置和观测方法 | 第47-48页 |
4.3 工作面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| 第48-56页 |
4.3.1 工作面周期来压分析 | 第48-53页 |
4.3.2 周期来压时支架工作阻力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3.3 支架适应性分析 | 第54-56页 |
4.4 巷道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| 第56-58页 |
4.4.1 巷道收缩量监测 | 第56-58页 |
4.4.2 巷道超前支承压力监测 | 第5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5 大倾角煤层开采围岩控制技术 | 第60-66页 |
5.1 片帮冒顶控制技术 | 第60页 |
5.2 支架防倒防滑稳定控制技术 | 第60-61页 |
5.3 超前围岩控制技术 | 第61-62页 |
5.4 工作面防飞矸技术 | 第62-6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3-66页 |
6 主要结论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66-67页 |
6.2 论文不足与展望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4页 |
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