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8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8页 |
·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·脯氨酸类有机小分子催化剂 | 第13-15页 |
·手性胺有机小分子催化剂 | 第15-16页 |
·手性催化剂的固载及固载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| 第16-19页 |
·毛发状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通过非化学键合制备功能性毛发状纳米粒子 | 第19页 |
·通过表面反应制备功能性毛发状纳米粒子 | 第19-20页 |
·表面引发聚合反应(SIP)研究进展 | 第20-27页 |
·表面引发活性聚合反应 | 第21-27页 |
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7-28页 |
第二章 链转移剂 MPTT 与 SiO_2负载链转移剂 MPPT 的制备 | 第28-40页 |
·前言 | 第28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28-34页 |
·主要实验仪器 | 第28-29页 |
·化合物测试方法 | 第29页 |
·主要药品 | 第29-31页 |
·试剂的纯化 | 第31页 |
·合成部分 | 第31-34页 |
·产物的表征 | 第34-36页 |
·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图 | 第34-35页 |
·产物的红外谱图 | 第35页 |
·产物的 TGA 谱图 | 第35-36页 |
·产物的元素分析结果 | 第36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6-38页 |
·MPTT 接枝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 | 第36-37页 |
·自由基链转移剂 S-甲氧羰基苯甲基-S′-三甲氧基巯丙基三硫代碳酸酯(MPTT)的制备 | 第37页 |
·链转移剂 S-甲氧羰基苯甲基-S′-三甲氧基硅丙基三硫代碳酸酯(MPTT)与二氧 化硅接枝链转移试剂 MPTT 的制备 | 第37-3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三章 聚 N-对乙烯基苯磺酰基-Boc-L-脯氨酸酰胺链毛发状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 | 第40-50页 |
·前言 | 第40-41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41-45页 |
·主要实验仪器 | 第41页 |
·化合物测试方法 | 第41-42页 |
·主要药品 | 第42-43页 |
·试剂的纯化 | 第43页 |
·合成部分 | 第43-45页 |
·产物的表征 | 第45-47页 |
·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图 | 第45-46页 |
·产物的红外谱图 | 第46-47页 |
·产物的热重谱图 | 第47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7-49页 |
·对乙烯基苯磺酰胺合成 | 第47-48页 |
·N-对乙烯基苯磺酰基-Boc-L-脯氨酸酰胺的合成 | 第48页 |
·聚 N-对乙烯基苯磺酰基-Boc-L-脯氨酸酰胺毛发状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48-49页 |
·聚 N-对乙烯基苯磺酰基-Boc-L-脯氨酸酰胺毛发状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脱保护 | 第4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聚(S)-5-(4-丙烯酰氧乙氧基苄基)-2,2,3-三甲基-4-氧咪唑烷链毛发状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 | 第50-62页 |
·前言 | 第50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50-56页 |
·主要实验仪器 | 第50-51页 |
·化合物测试方法 | 第51页 |
·主要药品 | 第51-53页 |
·试剂的纯化 | 第53页 |
·合成部分 | 第53-56页 |
·产物的表征 | 第56-59页 |
·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图 | 第56-58页 |
·产物的红外谱图 | 第58-59页 |
·产物的 TGA 谱图 | 第59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9-61页 |
·(S)-5-(4-羟苄基)-2,2,3-三甲基-4-氧咪唑烷的制备 | 第59页 |
·丙烯酸羟乙酯的活化 | 第59-60页 |
·(S)-5-(4-丙烯酰氧乙氧基苄基)-2,2,3-三甲基-4-氧咪唑烷的制备 | 第60页 |
·聚(S)-5-(4-丙烯酰氧乙氧基苄基)-2,2,3-三甲基-4-氧咪唑烷毛发状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60-6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五章 固载 L-脯氨酸毛发状聚合物纳米粒子在直接不对称 Aldol 反应中的应用 | 第62-68页 |
·引言 | 第62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62-64页 |
·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| 第62-63页 |
·仪器测试方法 | 第63页 |
·所用药品 | 第63页 |
·药品的纯化 | 第63-64页 |
·催化剂用于催化直接不对称 Aldol 反应 | 第64-66页 |
·催化剂用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·催化剂在不同底物中的催化性能 | 第65-66页 |
·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 | 第6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8页 |
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