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7页 |
1.2.1 微信平台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1.2.2 “社交冗余”相关的研究综述 | 第14-17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重点与难点 | 第18-19页 |
1.5 研究创新与不足 | 第19-20页 |
1.5.1 创新点 | 第19页 |
1.5.2 不足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微信平台中社交冗余内涵 | 第20-29页 |
2.1 社交冗余概念界定 | 第21-23页 |
2.1.1 社交媒体的信息过载 | 第21页 |
2.1.2 社交媒体信息的平庸化和噪音化 | 第21-22页 |
2.1.3 社交成瘾 | 第22-23页 |
2.2 微信平台的社交冗余 | 第23-24页 |
2.2.1 微信概述 | 第23页 |
2.2.2 微信中的社交冗余 | 第23-24页 |
2.3 微信社交冗余的主要表现 | 第24-29页 |
2.3.1 即时通讯上的社交冗余 | 第24-25页 |
2.3.2 朋友圈上的社交冗余 | 第25-26页 |
2.3.3 公众号上的社交冗余 | 第26-28页 |
2.3.4 微信支付以及游戏上的社交冗余 | 第28页 |
2.3.5 微信小程序冗余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微信平台中社交冗余的本质分析 | 第29-35页 |
3.1 经典异化理论视域下的媒介异化 | 第29-33页 |
3.1.1 异化的概念以及发展 | 第29-31页 |
3.1.2 媒介异化与交往异化 | 第31-33页 |
3.2 交往异化下的“屏幕人” | 第33-35页 |
3.2.1 “屏”为工具反“容器人”特质 | 第33-34页 |
3.2.2 “屏”为“器官”数字化生存 | 第34-35页 |
第4章 微信平台中社交冗余产生的原因分析 | 第35-44页 |
4.1 微信为社交冗余提供了客观条件 | 第35-39页 |
4.1.1 微信的信息传播特点与社交冗余 | 第35-36页 |
4.1.2 微信的媒介技术特点与社交冗余 | 第36-38页 |
4.1.3 微信平台商业化助推 | 第38-39页 |
4.2 微信用户的主观因素分析 | 第39-42页 |
4.2.1 用户媒介素养的缺失 | 第39-40页 |
4.2.2 主体的媒介角色错位 | 第40页 |
4.2.3 主体的情感弱化 | 第40-41页 |
4.2.4 主体的集体无意识 | 第41页 |
4.2.5 主体的传播游戏心理 | 第41-42页 |
4.3 微信中社交冗余产生的社会因素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3.1 社交异化的蔓延 | 第42-43页 |
4.3.2 微信技术与制度层面的缺陷 | 第43-44页 |
第5章 微信平台中社交冗余的多元调试 | 第44-51页 |
5.1 净化社交媒介文化环境 | 第44-46页 |
5.1.1 优化微信文化氛围 | 第45页 |
5.1.2 规范微信用户用语 | 第45页 |
5.1.3 践行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价值观 | 第45-46页 |
5.2 实施提高用户媒介素养的“泛教育”策略 | 第46-47页 |
5.2.1 强化政府主导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| 第46页 |
5.2.2 完善学校主体下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| 第46-47页 |
5.2.3 注重社区文化建设,引导家庭的媒介素质培养 | 第47页 |
5.3 健全社交媒介规制推进微信管理规范化 | 第47-49页 |
5.3.1 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 | 第48页 |
5.3.2 明确参与主体的权责利 | 第48页 |
5.3.3 规范微信平台准入标准 | 第48-49页 |
5.4 用户主体意识层面建设 | 第49-50页 |
5.4.1 培育用户主体的公民意识 | 第49页 |
5.4.2 培育用户主体的媒介意识 | 第49-50页 |
5.5 依靠大数据技术健全和完善平台监测体系 | 第50-51页 |
第6章 结语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