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符号对照表 | 第16-1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8-4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8-26页 |
1.1.1 隧道火灾及其危害 | 第18-23页 |
1.1.2 隧道火灾排烟方式 | 第23-2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6-35页 |
1.2.1 弱羽流顶棚射流研究 | 第26-30页 |
1.2.2 强羽流顶棚射流研究 | 第30-31页 |
1.2.3 隧道内排烟方式研究 | 第31-35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35-37页 |
1.4 本文的章节安排 | 第37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6页 |
第2章 实验设置及数值模拟方法 | 第46-58页 |
2.1 引言 | 第46页 |
2.2 全尺寸测试 | 第46-52页 |
2.2.1 隧道简介 | 第46-47页 |
2.2.2 火源设置 | 第47-49页 |
2.2.3 测量单元 | 第49-51页 |
2.2.4 移动式风机 | 第51-52页 |
2.3 模型尺寸实验 | 第52-53页 |
2.3.1 实验台介绍 | 第52-53页 |
2.3.2 测量单元 | 第53页 |
2.4 数值模拟 | 第53-5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8页 |
第3章 侧墙约束效应对弱羽流顶棚射流温度分布的影响 | 第58-112页 |
3.1 引言 | 第58页 |
3.2 经验模型 | 第58-65页 |
3.2.1 非受限顶棚下的温度分布 | 第58-60页 |
3.2.2 受限顶棚下的温度分布 | 第60-65页 |
3.3 不同顶棚下侧墙约束对顶棚温度分布影响的差异 | 第65-76页 |
3.3.1 实验设计 | 第65页 |
3.3.2 模拟设计 | 第65-68页 |
3.3.3 实验测得的顶棚纵向温度与模拟计算比较 | 第68-71页 |
3.3.4 不同横向火源位置下的最大顶棚温度分布 | 第71-76页 |
3.4 弧形顶棚下侧墙约束耦合自然通风对顶棚温度分布的影响 | 第76-96页 |
3.4.1 模拟设计 | 第76-82页 |
3.4.2 纵向温度分布 | 第82-86页 |
3.4.3 不同横向火源位置下的最大顶棚温度分布 | 第86-93页 |
3.4.4 最大顶棚射流温度 | 第93-96页 |
3.5 不同火源位置对弧形顶棚下羽流温度分布的影响 | 第96-107页 |
3.5.1 实验设计 | 第96-98页 |
3.5.2 火焰形态及火源功率 | 第98-100页 |
3.5.3 顶棚纵向和横向温度分布 | 第100-104页 |
3.5.4 顶棚中心线上的最大温度 | 第104-107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107-1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9-112页 |
第4章 侧墙约束效应对强羽流燃烧特征的影响 | 第112-126页 |
4.1 引言 | 第112页 |
4.2 侧墙约束对火源燃烧特征的影响 | 第112-124页 |
4.2.1 工况设计 | 第112-114页 |
4.2.2 火焰形态 | 第114-117页 |
4.2.3 燃烧速率 | 第117-124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124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26页 |
第5章 移动式风机在隧道火灾中的排烟方法研究 | 第126-146页 |
5.1 引言 | 第126页 |
5.2 单台风机排烟 | 第126-136页 |
5.2.1 工况设计 | 第126-127页 |
5.2.2 烟气运动现象描述 | 第127-130页 |
5.2.3 纵向最大烟气温度分布 | 第130-133页 |
5.2.4 纵向的烟气传播速度 | 第133-134页 |
5.2.5 下游烟气层的沉降 | 第134-136页 |
5.3 两台风机组合排烟 | 第136-143页 |
5.3.1 工况设计 | 第136-137页 |
5.3.2 有风条件下顶棚射流的现象描述 | 第137-138页 |
5.3.3 纵向的烟气温度分布和传播速度 | 第138-141页 |
5.3.4 热烟气的沉降 | 第141-14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43-1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5-146页 |
第6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146-152页 |
6.1 本文的结论 | 第146-148页 |
6.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148-149页 |
6.3 进一步工作展望 | 第149-152页 |
致谢 | 第152-156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| 第156-1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