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有色金属论文--铜论文

西藏多不杂矿床环境属性模型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1章 前言第13-24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资助项目第14-15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多龙矿集区研究现状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多不杂矿床研究现状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矿床环境属性研究现状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存在问题第19页
    1.3 研究意义第19-20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第20-23页
    1.5 完成工作量第23-24页
第2章 矿床地质第24-37页
    2.1 矿区概况第24-26页
    2.2 构造第26页
    2.3 地层第26-27页
    2.4 岩浆岩第27-28页
    2.5 矿体及矿化特征第28页
    2.6 岩相学和矿相学特征第28-33页
    2.7 蚀变分带第33-37页
第3章 萨玛隆河流水体环境特征第37-44页
    3.1 样品采集与测试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水样的采集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测试结果第39页
    3.2 水质评价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评价标准与方法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评价因子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评价结果第41-43页
    3.3 小结第43-44页
第4章 多不杂矿区土壤环境特征第44-75页
    4.1 样品采集与测试第44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样品的采集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测试结果第45-50页
    4.2 土壤环境评价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评价因子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评价标准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评价方法第50-52页
    4.3 萨玛隆河沉积物环境特征第52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上游沉积物环境特征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中游沉积物环境特征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下游沉积物环境特征第59-62页
    4.4 多不杂地表剖面土壤环境特征第62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A-A′剖面土壤环境特征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B-B′剖面土壤环境特征第64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C-C′剖面土壤环境特征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D-D′剖面土壤环境特征第70-74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74-75页
第5章 多不杂矿床环境属性模型第75-136页
    5.1 矿床开发之前向环境释放重金属总量的估算第75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计算模型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多不杂与波龙矿床重金属释放总量计算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第四纪沉积物中的重金属量计算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河流沉积物中的重金属量计算第80-81页
    5.2 多不杂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第81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萨玛隆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第86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萨玛隆河上、中、下游沉积物金属元素形态分析第89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多不杂矿床地表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多不杂矿床河流沉积物与地表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形态对比第95-97页
    5.3 土壤重金属统计分析第97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萨玛隆河流土壤重金属统计分析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多不杂矿床地表土壤统计分析第100-102页
    5.4 土壤重金属形态统计分析第102-13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河流土壤重金属形态第102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地表剖面土壤重金属形态第116-130页
    5.5 多不杂钻孔因子分析第130-134页
    5.6 多不杂斑岩型铜(金)矿床环境属性特征第134-135页
    5.7 多不杂矿床环境属性模型的应用第135-136页
第6章 结论第136-138页
致谢第138-139页
参考文献第139-147页
附录第147-173页
实验方法第173-176页
个人简历第176页

论文共1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2.5维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数据REBOCC反演研究
下一篇:新疆西准噶尔苏云河钼矿区花岗质岩石成因及其对矿床成因的指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