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痕都斯坦玉器工艺及文化研究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14页 |
| 1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| 1.2 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1.3 痕都斯坦玉器概述 | 第11-14页 |
| 2 痕都斯坦玉器的起源与发展 | 第14-20页 |
| 2.1 痕都斯坦玉器的起源 | 第14-16页 |
| 2.2 痕都斯坦玉器的传入 | 第16-17页 |
| 2.3 清代痕都斯坦玉器的发展进程 | 第17-20页 |
| 2.3.1 清代初期玉器的发展 | 第18页 |
| 2.3.2 清代中期玉器的繁荣 | 第18-19页 |
| 2.3.3 清代后期玉器的衰退 | 第19-20页 |
| 3 痕都斯坦玉器艺术形式特点 | 第20-40页 |
| 3.1 材料特征 | 第20-21页 |
| 3.2 形制分类 | 第21-27页 |
| 3.3 纹饰特征 | 第27-28页 |
| 3.4 工艺特征 | 第28-32页 |
| 3.4.1 雕刻技艺精湛 | 第29页 |
| 3.4.2 镶嵌精美 | 第29-31页 |
| 3.4.3 鬼斧神工薄胎工艺 | 第31-32页 |
| 3.5 痕都斯坦玉器地域风格 | 第32-40页 |
| 3.5.1 鄂图曼地区风格特征 | 第32-36页 |
| 3.5.2 莫卧儿地区风格特征 | 第36-40页 |
| 4 痕玉与中国玉器的差异与融合 | 第40-45页 |
| 4.1 清代“西番作” | 第40-43页 |
| 4.2 痕玉与中国玉器的审美差异 | 第43页 |
| 4.3 苏、扬风格与痕玉风格的差异性 | 第43-45页 |
| 5 清代痕玉在现代玉雕的传承 | 第45-56页 |
| 5.1 清代痕玉的历史价值 | 第45-47页 |
| 5.1.1 社会层面 | 第45-46页 |
| 5.1.2 艺术层面 | 第46-47页 |
| 5.2 痕玉在现代玉雕的传承 | 第47-56页 |
| 结论 | 第56-58页 |
| 致谢 | 第58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