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阴火”论治功能性室性早搏及宁悸颗粒的干预效应
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英文缩略词 | 第9-10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41页 |
|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室性早搏的认识 | 第10-19页 |
| 1. 功能性室早的流行病学概况 | 第10-11页 |
| 2. 功能性室早的发病原因及机制 | 第11-12页 |
| 3. 功能性室早的临床表现 | 第12-15页 |
| 4. 功能性室早的治疗 | 第15-17页 |
| 5. 小结 | 第17-19页 |
|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心悸(功能性室性早搏)的认识 | 第19-31页 |
| 1. 心悸病名源流 | 第19-20页 |
| 2. 病因病机 | 第20-21页 |
| 3. 论治理论 | 第21-22页 |
| 4. 辨证分型 | 第22-23页 |
| 5. 心悸的治疗 | 第23-29页 |
| 6. 心悸的“治未病” | 第29-30页 |
| 7. 小结 | 第30-3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1-41页 |
| 第二章 宁悸颗粒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 | 第41-77页 |
| 前言 | 第41-43页 |
| 1. 研究对象 | 第43-46页 |
| 1.1 病例来源 | 第43页 |
| 1.2 诊断标准 | 第43-45页 |
| 1.3 病例选择 | 第45-46页 |
| 2. 研究方案制定 | 第46-49页 |
| 2.1 研究设计 | 第46-47页 |
| 2.2 治疗方案 | 第47页 |
| 2.3 设计研究病例报告表 | 第47-48页 |
| 2.4 观察时间点 | 第48页 |
| 2.5 观察指标 | 第48-49页 |
| 2.6 项目质量控制 | 第49页 |
| 3. 疗效评价 | 第49-52页 |
| 3.1 中医气虚火旺症候积分变化 | 第49-51页 |
| 3.2 对功能性室早的疗效评价 | 第51-52页 |
| 3.3 量表评分疗效变化 | 第52页 |
| 4. 统计学方法 | 第52页 |
| 5. 研究结果 | 第52-68页 |
| 5.1 基线资料统计结果 | 第52-54页 |
| 5.2 中医证候积分统计结果 | 第54-57页 |
| 5.3 功能性室早数量、频率、心率变化情况 | 第57-60页 |
| 5.4 室早分级变化情况 | 第60-62页 |
| 5.5 心率变异性变化情况 | 第62-63页 |
| 5.6 心室复极变异性指标变化情况 | 第63-64页 |
| 5.7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得分变化情况 | 第64-65页 |
| 5.8 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 | 第65-67页 |
| 5.9 安全性指标变化情况 | 第67-68页 |
| 6. 讨论 | 第68-76页 |
| 6.1 功能性室早从“阴火”论治理论基础 | 第68-69页 |
| 6.2 宁悸颗粒组方思路 | 第69-70页 |
| 6.3 功能性室性早搏治疗的必要性 | 第70-71页 |
| 6.4 功能性室性早搏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| 第71-72页 |
| 6.5 宁悸颗粒对功能性室早的干预效应 | 第72-76页 |
| 7. 结语 | 第76-77页 |
| 7.1 结论 | 第76页 |
| 7.2 创新点 | 第76-77页 |
| 7.3 不足与展望 | 第7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-81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81-82页 |
| 附录 | 第82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