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合宪性审查制度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第1章 合宪性审查制度概述 | 第11-18页 |
1.1 合宪性审查的概念及与相关概念辨析 | 第11-13页 |
1.1.1 合宪性审查的概念 | 第11页 |
1.1.2 合宪性审查与相关概念辨析 | 第11-13页 |
1.2 合宪性审查的基本原则 | 第13-15页 |
1.2.1 合宪性推定原则 | 第13-14页 |
1.2.2 可分性原则 | 第14页 |
1.2.3 限定性合宪解释原则 | 第14-15页 |
1.2.4 政治问题不审查原则 | 第15页 |
1.3 合宪性审查制度的功能 | 第15-18页 |
1.3.1 维护宪法根本权威 | 第15-16页 |
1.3.2 促进国家法制统一 | 第16页 |
1.3.3 切实保障基本人权 | 第16页 |
1.3.4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西方国家违宪审查模式分析 | 第18-24页 |
2.1 立法机关违宪审查模式 | 第18-19页 |
2.2 普通司法机关违宪审查模式 | 第19-21页 |
2.3 专门机关违宪审查模式 | 第21-23页 |
2.4 西方违宪审查对我国的启示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我国合宪性审查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4-31页 |
3.1 我国合宪性审查制度的现状 | 第24-25页 |
3.2 我国合宪性审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25-31页 |
3.2.1 合宪性审查制度的主体问题 | 第25-26页 |
3.2.2 合宪性审查制度的范围问题 | 第26-27页 |
3.2.3 合宪性审查制度的程序问题 | 第27-29页 |
3.2.4 合宪性审查制度的结论问题 | 第29-31页 |
第4章 构建我国完善的合宪性审查制度 | 第31-41页 |
4.1 合宪性审查制度的审查主体 | 第31-32页 |
4.1.1 关于审查主体的理论争议 | 第31-32页 |
4.1.2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审查主体的依据 | 第32页 |
4.1.3 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的职责 | 第32页 |
4.2 合宪性审查制度的审查范围 | 第32-34页 |
4.2.1 审查范围的法律依据 | 第32-33页 |
4.2.2 审查范围的具体内容 | 第33-34页 |
4.3 合宪性审查制度的程序设计 | 第34-38页 |
4.3.1 合宪性审查程序的启动主体 | 第34-35页 |
4.3.2 合宪性审查程序的启动条件 | 第35-36页 |
4.3.3 合宪性审查程序的筛选机制 | 第36-37页 |
4.3.4 合宪性审查程序的审查方式 | 第37页 |
4.3.5 合宪性审查程序的时效性 | 第37-38页 |
4.3.6 合宪性审查程序的公开公示规则 | 第38页 |
4.4 合宪性审查制度的结论 | 第38-41页 |
4.4.1 结论的形式 | 第39-40页 |
4.4.2 结论的效力 | 第40-41页 |
结论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致谢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