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埋偏压高铁隧道围岩变形与控制技术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浅埋偏压隧道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2.1 理论力学分析 | 第13页 |
1.2.2 数值模拟分析 | 第13-14页 |
1.2.3 模型试验 | 第14-15页 |
1.2.4 现场测量分析 | 第15-16页 |
1.2.5 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 | 第16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2 浅埋偏压隧道特征及围岩压力分析 | 第18-33页 |
2.1 新大力寺隧道工程概况 | 第18-22页 |
2.1.1 工程地质情况 | 第18-20页 |
2.1.2 隧道设计概况 | 第20-22页 |
2.2 浅埋偏压隧道特征概述 | 第22-27页 |
2.2.1 浅埋偏压隧道特点 | 第22页 |
2.2.2 偏压隧道形成原因 | 第22-24页 |
2.2.3 浅埋偏压隧道的判断 | 第24-27页 |
2.3 浅埋偏压隧道围岩压力分析 | 第27-30页 |
2.3.1 地形引起的偏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 | 第27-29页 |
2.3.2 地质构造引起偏压荷载的检算 | 第29-30页 |
2.4 隧道围岩变形机理 | 第30-3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3 浅埋偏压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3-58页 |
3.1 现场监控量测 | 第33-37页 |
3.1.1 现场监控量测的意义 | 第33页 |
3.1.2 监测内容及测点布设 | 第33-37页 |
3.2 浅埋偏压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| 第37-55页 |
3.2.1 隧道施工围岩变形的时空效应 | 第37-38页 |
3.2.2 围岩纵向变形曲线 | 第38-39页 |
3.2.3 洞口段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| 第39-42页 |
3.2.4 隧道围岩变形的时间效应分析 | 第42-51页 |
3.2.5 隧道围岩变形的空间效应分析 | 第51-55页 |
3.3 浅埋偏压隧道围岩变形主要影响因素 | 第55-5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4 新大力隧道施工围岩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| 第58-85页 |
4.1 引言 | 第58页 |
4.2 FLAC~3D基本原理介绍 | 第58-64页 |
4.2.1 FLAC~3D有限差分方程及原理 | 第58-61页 |
4.2.2 FLAC3D中的摩尔-库仑本构模型 | 第61-64页 |
4.3 不同开挖工法围压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| 第64-83页 |
4.3.1 中隔壁法 | 第64-71页 |
4.3.2 三台阶法 | 第71-76页 |
4.3.3 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 | 第76-83页 |
4.4 数值模拟与监测数据对比 | 第83-8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5 浅埋偏压高铁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 | 第85-109页 |
5.1 浅埋偏压隧道围岩变形控制原则与理念 | 第85-89页 |
5.1.1 隧道围岩变形控制原则 | 第85-87页 |
5.1.2 隧道围岩变形的控制理念 | 第87-89页 |
5.2 浅埋偏压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方法 | 第89-96页 |
5.2.1 掌子面前方先行位移控制方法 | 第89-92页 |
5.2.2 掌子面挤出变形控制方法 | 第92-93页 |
5.2.3 掌子面后方变形控制方法 | 第93-96页 |
5.3 浅埋偏压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优化 | 第96-103页 |
5.3.1 超前小导管 | 第97-99页 |
5.3.2 台阶长度优化 | 第99-103页 |
5.4 工程应用 | 第103-108页 |
5.4.1 隧道变形与塌方原因分析 | 第103-104页 |
5.4.2 隧道掌子面塌方与变形控制措施 | 第104-105页 |
5.4.3 控制指标及要求 | 第105-106页 |
5.4.4 围岩变形控制效果评价 | 第106-10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08-109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09-111页 |
6.1 结论 | 第109-110页 |
6.2 展望 | 第110-111页 |
致谢 | 第111-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