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一、引言 | 第9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| 第9-11页 |
1.2.1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.2 研究目标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方法和框架 | 第11-12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1.3.2 研究框架 | 第11-12页 |
1.4 本文贡献与不足 | 第12-13页 |
1.4.1 本文贡献 | 第12页 |
1.4.2 本文不足 | 第12-13页 |
二、基本概念 | 第13-14页 |
2.1 产权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完备性 | 第13页 |
2.2 劳动力转移 | 第13-14页 |
三、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劳动力转移的历史沿革 | 第14-18页 |
3.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时期:1978-1983年 | 第14页 |
3.2 稳定和发展时期:1984年-1991年 | 第14-15页 |
3.3 稳定和和深化时期:1992年-1999年 | 第15-16页 |
3.4 完善和法制化时期:2000年-2007年 | 第16页 |
3.5 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时期:2008年-至今 | 第16-18页 |
四、文献综述 | 第18-25页 |
4.1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问题产生根源 | 第18-20页 |
4.1.1 产权稳定性 | 第18页 |
4.1.2 集体所有权 | 第18-19页 |
4.1.3 使用权确权 | 第19页 |
4.1.4 自主经营权 | 第19页 |
4.1.5 转让权 | 第19页 |
4.1.6 抵押、担保权 | 第19-20页 |
4.2 土地产权不完备引发的风险 | 第20-23页 |
4.2.1 重置风险 | 第20-22页 |
4.2.2 占用风险 | 第22页 |
4.2.3 土地流转约束 | 第22-23页 |
4.3 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 | 第23-25页 |
4.3.1 劳动力转移与产权 | 第23-24页 |
4.3.2 劳动力转移的其他影响因素 | 第24-25页 |
五、理论与实证模型 | 第25-33页 |
5.1 模型的建立 | 第25-26页 |
5.2 经典土地产权模型 | 第26页 |
5.3 使用(监管)保障草牧场产权 | 第26-29页 |
5.4 产权完备性水平与劳动力转移(比较静态分析) | 第29页 |
5.5 产权制度逐渐完备劳动力转移异质性 | 第29-31页 |
5.5.1 产权完备性水平 | 第29-30页 |
5.5.2 非牧劳动工资水平 | 第30页 |
5.5.3 土地生产率 | 第30页 |
5.5.4 草牧场面积 | 第30-31页 |
5.6 本文假设 | 第31页 |
5.7 计量模型设定 | 第31-32页 |
5.8 变量的选取 | 第32-33页 |
六、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33-43页 |
6.1 数据来源 | 第33-34页 |
6.2 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34-43页 |
七、实证分析 | 第43-55页 |
八、结论与政策建议 | 第55-57页 |
8.1 结论 | 第55-56页 |
8.2 政策建议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6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