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模块化建筑综述 | 第11-16页 |
1.1.1 模块单元及模块化建筑定义 | 第11页 |
1.1.2 模块单元类型 | 第11-14页 |
1.1.3 模块化建筑结构体系 | 第14-16页 |
1.2 模块化建筑的建造与发展 | 第16-20页 |
1.3 模块化建筑的研究现状 | 第20-22页 |
1.3.1 国外的研究现状 | 第20-21页 |
1.3.2 国内的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1.4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模块化拟框架结构拼接节点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23-36页 |
2.1 模块化拟框架结构概念及其与传统框架结构的区别 | 第23-24页 |
2.2 常见的模块化拟框架结构拼接节点形式 | 第24-27页 |
2.2.1 螺栓连接 | 第24-25页 |
2.2.2 焊接连接 | 第25-26页 |
2.2.3 预应力连接 | 第26页 |
2.2.4 其他连接 | 第26-27页 |
2.3 本文提出的模块化拟框架拼接节点形式 | 第27-29页 |
2.4 新型拼接节点形式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29-33页 |
2.4.1 节点构件截面、型号及尺寸 | 第29页 |
2.4.2 材料本构关系 | 第29-30页 |
2.4.3 单元类型选取 | 第30页 |
2.4.4 接触定义 | 第30页 |
2.4.5 螺栓预紧力的施加 | 第30-31页 |
2.4.6 边界条件 | 第31页 |
2.4.7 加载制度 | 第31-33页 |
2.5 有限元模型准确性验证 | 第33-35页 |
2.5.1 单柱拼接节点试验与有限元验证模型 | 第33-34页 |
2.5.2 双柱拼接节点试验与有限元验证模型 | 第34-35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模块化拟框架结构拼接节点静力性能和滞回性能研究 | 第36-72页 |
3.1 单柱拼接节点模型 | 第36-47页 |
3.1.1 静力性能 | 第36-40页 |
3.1.2 滞回性能 | 第40-47页 |
3.2 双柱连接柱节点模型 | 第47-55页 |
3.2.1 静力性能 | 第47-52页 |
3.2.2 滞回性能 | 第52-55页 |
3.3 三柱拼接节点模型 | 第55-63页 |
3.3.1 静力性能 | 第55-60页 |
3.3.2 滞回性能 | 第60-63页 |
3.4 四柱拼接节点模型 | 第63-71页 |
3.4.1 静力性能 | 第63-67页 |
3.4.2 滞回性能 | 第67-7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四章 模块化拟框架结构单柱拼接节点力学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| 第72-87页 |
4.1 柱轴压比对单柱拼接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 | 第72-77页 |
4.1.1 不同轴压比模型的建立 | 第72页 |
4.1.2 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| 第72-77页 |
4.2 柱腹板厚度对角柱拼接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 | 第77-80页 |
4.2.1 不同柱腹板厚度模型的建立 | 第77页 |
4.2.2 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| 第77-80页 |
4.3 柱翼缘厚度对角柱拼接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 | 第80-82页 |
4.3.1 不同柱翼缘厚度模型的建立 | 第80页 |
4.3.2 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| 第80-82页 |
4.4 节点柱端开洞大小对角柱拼接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 | 第82-85页 |
4.4.1 不同开洞大小模型的建立 | 第82-83页 |
4.4.2 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| 第83-8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5-87页 |
第五章 模块化拟框架结构拼接节点简化计算模型研究 | 第87-104页 |
5.1 新型模块拼接节点的四种简化连接方式 | 第87-89页 |
5.1.1 简化连接方式A(刚接)和简化连接方式A(铰接) | 第87-88页 |
5.1.2 简化连接方式B(刚接)和简化连接方式B(铰接) | 第88-89页 |
5.2 结构多尺度有限元分析方法介绍 | 第89-91页 |
5.2.1 结构多尺度有限元分析的概念 | 第89页 |
5.2.2 多尺度在ABAQUS中的实现及其准确性的验证 | 第89-91页 |
5.3 多尺度框架模型和简化模型的建立 | 第91-93页 |
5.3.1 多尺度框架模型和节点简化连接模型的建立 | 第91-92页 |
5.3.2 模型荷载的施加和对比杆件编号 | 第92-93页 |
5.4 多尺度框架模型和简化模型的对比结果分析 | 第93-102页 |
5.4.1 Model-1、Model-2和Model-3结果对比 | 第93-98页 |
5.4.2 Model-1、Model-4和Model-5结果对比 | 第98-10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02-104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104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1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10-111页 |
致谢 | 第111-112页 |
附件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