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1.1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及其发展趋势 | 第9-10页 |
1.1.1 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与危害 | 第9-10页 |
1.1.2 湖泊富营养化的发展趋势 | 第10页 |
1.2 沉积物磷释放影响因素概述 | 第10-12页 |
1.2.1 pH值 | 第11页 |
1.2.2 溶解氧和氧化还原电位 | 第11-12页 |
1.2.3 生物 | 第12页 |
1.2.4 温度 | 第12页 |
1.2.5 扰动 | 第12页 |
1.3 水体中氧化还原环境的形成 | 第12-13页 |
1.4 沉积物磷赋存形态研究 | 第13-16页 |
1.4.1 沉积物中磷的组成 | 第13-14页 |
1.4.2 沉积物磷形态分级法的发展 | 第14-16页 |
1.5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5.1 研究背景 | 第16-17页 |
1.5.2 研究意义 | 第17页 |
1.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7-21页 |
1.6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6.2 研究方案 | 第18-21页 |
第二章 红枫湖流域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现状 | 第21-25页 |
2.1 云贵高原自然地理概况 | 第21页 |
2.2 红枫湖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| 第21-22页 |
2.3 红枫湖流域污染特征与研究现状 | 第22-25页 |
第三章 样品采集、处理与实验方法 | 第25-33页 |
3.1 样品采集与实验设计 | 第25-27页 |
3.1.1 室内溶解氧实验设计方法 | 第25-27页 |
3.1.2 沉积物柱芯原位实验设计 | 第27页 |
3.2 实验方法与使用仪器 | 第27-29页 |
3.2.1 实验方法 | 第27-28页 |
3.2.2 实验仪器 | 第28-29页 |
3.3 微电极 | 第29-32页 |
3.3.1 微电极发展及应用 | 第29-30页 |
3.3.2 微电极的介绍与工作原理 | 第30-31页 |
3.3.3 微电极使用的注意事项 | 第31页 |
3.3.4 微电极的极化 | 第31页 |
3.3.5 微电极的校正 | 第31-32页 |
3.4 沉积物-水界面O2扩散通量计算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沉积物微剖面与化学组成的差异 | 第33-39页 |
4.1 微电极测量沉积物内部参数的可信性以及先进性 | 第33页 |
4.2 不同培养条件下沉积物溶解氧、硫化氢以及pH之间的差异 | 第33-35页 |
4.3 不同培养条件下沉积物-水界面化学组成的差异 | 第35-36页 |
4.4 扩散边界层厚度的估算 | 第36-37页 |
4.5 不同培养条件下沉积物O2的扩散通量 | 第37-38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五章 不同氧化还原条件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| 第39-46页 |
5.1 沉积物、上覆水的理化性质变化 | 第39-40页 |
5.2 不同培养条件下沉积物孔隙水磷酸盐浓度变化 | 第40页 |
5.3 不同培养条件下沉积物磷赋存形态变化 | 第40-43页 |
5.3.1 弱吸附态磷(NH4Cl-P) | 第41页 |
5.3.2 还原溶解性磷(BD-P) | 第41页 |
5.3.3 金属氧化物结合磷(NaOH-P) | 第41-42页 |
5.3.4 钙结合磷(HCl-P) | 第42页 |
5.3.5 残渣磷(rest-P) | 第42-43页 |
5.4 溶解氧对沉积物NaOH-P的释放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5.5 溶解氧对沉积物rest-P释放的影响 | 第44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六章 沉积物内源磷释放的机制探究 | 第46-55页 |
6.1 研究区概况 | 第46页 |
6.2 研究区微电极分析 | 第46-50页 |
6.2.1 大坝冬、夏沉积物溶解氧、硫化氢以及pH之间的差异 | 第46-48页 |
6.2.2 后五冬、夏沉积物溶解氧、硫化氢以及pH之间的差异 | 第48-50页 |
6.3 研究区磷形态分析 | 第50-53页 |
6.3.1 大坝冬、夏沉积物磷赋存形态变化 | 第50-51页 |
6.3.2 后五冬、夏沉积物磷赋存形态变化 | 第51-53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55-58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55-56页 |
7.2 特色与创新 | 第56页 |
7.3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附录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