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6页 |
1.1 LED简介 | 第13-18页 |
1.1.0 LED发光原理 | 第13-14页 |
1.1.1 LED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| 第14-15页 |
1.1.2 LED与光扩散材料 | 第15-18页 |
1.1.2.1 基体材料 | 第16页 |
1.1.2.2 光扩散剂 | 第16-17页 |
1.1.2.3 光扩散材料的制备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2 解决LED应用问题的策略 | 第18-22页 |
1.2.1 LED蓝光危害 | 第18-20页 |
1.2.2 LED眩光 | 第20-22页 |
1.3 有机硅球的表面修饰及在光扩散材料中的应用 | 第22-24页 |
1.3.1 有机硅球的特点 | 第22页 |
1.3.2 有机硅球的表面修饰 | 第22-23页 |
1.3.3 有机硅球在光扩散材料中的应用 | 第23-24页 |
1.4 本文的研究意义、目的及内容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SMS@CeO_2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| 第26-36页 |
2.1 实验部分 | 第27-29页 |
2.1.1 试剂和仪器 | 第27-28页 |
2.1.2 SMS@Ce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| 第28页 |
2.1.3 分析测试 | 第28-29页 |
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29-34页 |
2.2.1 反应机理 | 第29-30页 |
2.2.2 SMS@CeO_2复合材料的SEM表面形貌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2.3 X射线衍射(XRD)分析 | 第31-32页 |
2.2.4 红外光谱(FTIR)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2.5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2.6 紫外可见吸收谱分析 | 第34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PC/SMS@Ce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学性能研究 | 第36-46页 |
3.1 实验部分 | 第36-39页 |
3.1.1 试剂和仪器 | 第36-37页 |
3.1.2 SMS@TiO_2复合光扩散剂与聚碳酸酯基体的复合 | 第37页 |
3.1.3 性能测试与表征 | 第37-39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9-45页 |
3.2.1 不同配比的SMS@CeO_2光扩散剂加入PC中的透光率雾度变化 | 第39-40页 |
3.2.2 SMS@CeO_2的煅烧温度对光扩散材料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3.2.3 不同光扩散剂对PC透光率雾度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2.4 不同材料的蓝光屏蔽性能对比 | 第43-4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SMS@TiO_2的制备及对聚碳酸酯光扩散性能的影响 | 第46-62页 |
4.1 实验部分 | 第47-50页 |
4.1.1 试剂和仪器 | 第47-48页 |
4.1.2 实验方法 | 第48-49页 |
4.1.3 分析测试 | 第49-50页 |
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50-61页 |
4.2.1 反应过程机理 | 第50-52页 |
4.2.2 SMS@TiO_2的结构与形貌 | 第52-57页 |
4.2.2.1 SMS@TiO_2的表面形貌分析 | 第52-54页 |
4.2.2.2 SMS@TiO_2的键位及结构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2.2.3 不同温度下煅烧的SMS@TiO_2晶型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2.2.4 不同温度煅烧的SMS@TiO_2紫外吸收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2.3 聚碳酸酯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| 第57-61页 |
4.2.3.1 不同光扩散剂加入PC中的透光率雾度变化 | 第57-58页 |
4.2.3.2 TS-1.5-500 加入PC基体中的透光率和雾度变化曲线 | 第58页 |
4.2.3.3 TS-1.5-500 与TiO_2分别加入PC基体中的透光率和雾度对比 | 第58-60页 |
4.2.3.4 相同条件下添加的TS-1.5-500 与物理共混SMS+TiO_2的透光率雾度对比 | 第60-61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6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76-77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