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理论、方法论文--算法理论论文

移动应用可用性计算模型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4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1.2 论文课题背景第15-16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-18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8页
    1.5 论文章节安排第18-19页
    1.6 本章小结第19-20页
第2章 可用性量化研究综述第20-32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可用性模型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研究方法概述第22-23页
    2.2 层次分析法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层次分析法简介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第26页
    2.3 模糊层次分析法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模糊层次分析法简介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一致性调整和权重计算第27-28页
    2.4 因子分析法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因子提取方法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因子旋转方法第30页
    2.5 移动应用可用性研究面临的问题及挑战第30-31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1-32页
第3章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可用性维度提取第32-45页
    3.1 可用性测量指标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可用性评价指标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测量指标构建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基于测量指标的因子分析第34页
    3.2 指标数据收集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里克特量表简介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样本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第34-36页
    3.3 可用性指标的因子分析过程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数据预处理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主成分法公因子提取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公因子正交旋转与命名第39-41页
    3.4 关于移动应用可用性指标的结论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与传统可用性的异同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资源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维度分析第43-44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4-45页
第4章 多层次可用性模型构建第45-59页
    4.1 多层次可用性概念模型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基于ISO标准的模型设计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模糊评价数据介绍第46-48页
    4.2 基于模糊判断矩阵和得分系数矩阵的权重计算第48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数据预处理工具和算法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基于模糊判断矩阵的属性层权重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基于模糊判断矩阵的维度层权重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基于模糊判断矩阵与得分系数矩阵的指标层权重第53-56页
    4.3 模型结果分析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多层次可用性计算模型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近似处理在模型构建中的影响第57-58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8-59页
第5章 基于模型的移动应用可用性计算工具第59-75页
    5.1 测量指标准则第59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准则适用范围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主观指标规则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客观指标规则第60-64页
    5.2 原型设计第64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系统结构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客观数据采集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指标生成器第67-68页
    5.3 可用性评估案例:微信与易信第68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指标评估环境与过程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客观指标评估结果第68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主观指标评估结果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基于计算模型的结果第73-74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74-75页
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75-77页
    6.1 论文工作总结第75页
    6.2 未来研究展望第75-77页
参考文献第77-80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80-81页
致谢第81-82页
附录第82-87页
    用户调研数据第82-87页

论文共8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VC中用Word实现文档的自动生成和排版的研究
下一篇:目标检测与识别算法研究与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