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一、唐诗“汉朝情结”的表现与类型 | 第9-21页 |
(一) 将本朝直呼为“汉” | 第9页 |
(二) 借用汉朝名物指称本朝名物,以示典雅 | 第9-14页 |
1. 地名 | 第10页 |
2. 宫室类 | 第10-11页 |
3. 边境外敌 | 第11页 |
4. 官职、官制、官仪 | 第11-12页 |
5. 官署 | 第12-13页 |
6. 特定的人物 | 第13-14页 |
7. 其它 | 第14页 |
(三) 表明自己的心迹、行藏时,比附汉代人物 | 第14-16页 |
1. 文治武功的夸示 | 第14-15页 |
2. 士子的慷慨 | 第15页 |
3. 隐逸之曲 | 第15页 |
4. 感伤的心声 | 第15-16页 |
(四) 以汉人事比况唐人事,以示赞美、鼓励 | 第16-18页 |
1. 借汉时的清明政治歌颂本朝的官员 | 第16-17页 |
2. 借汉朝人才表达对本朝人才的赞美 | 第17页 |
3. 借汉朝武功表达对本朝战事胜利的渴慕 | 第17-18页 |
4. 借汉人的高贵品德表达对本朝人物的期许 | 第18页 |
(五) 借汉讽今 | 第18-19页 |
1. 借汉事讽喻政事 | 第18-19页 |
2. 借汉人自伤身世 | 第19页 |
(六) 借鉴汉人作品 | 第19-21页 |
二、唐诗中“汉朝情结”产生的原因 | 第21-26页 |
(一) 统治阶层的宗汉心理与社会环境 | 第21-23页 |
1. 统治阶层的宗汉心理 | 第21-22页 |
2. 历史的可比较性 | 第22-23页 |
(二) 唐朝诗人自身的原因 | 第23-25页 |
1. 对历史的重视与反思 | 第23-24页 |
2. 追求委婉的表达 | 第24页 |
3. 对汉代文士的肯定 | 第24-25页 |
(三) 前朝优秀诗作运用汉典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三、唐诗的不同发展阶段中“汉朝情结”的演变 | 第26-29页 |
(一) 初唐诗:着眼于两汉的兴盛、繁荣,凸显大唐国势 | 第26-27页 |
(二) 盛唐诗:边塞诗的“汉朝情结”日益突出,继承两汉尚武精神 | 第27页 |
(三) 中唐诗:期待中兴的呼声与“汉朝情结”的程式化 | 第27-28页 |
(四) 晚唐诗:咏史诗中的“汉朝情结” | 第28-29页 |
结论 | 第29-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0-32页 |
后记 | 第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