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言 | 第12-20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2.1 研究思路 | 第13页 |
1.2.2 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2.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| 第13-14页 |
1.3 实验方案 | 第14-16页 |
1.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16-17页 |
1.5 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岩浆镍铜硫化物矿床研究进展 | 第20-31页 |
2.1 世界岩浆 Cu-Ni(-PGE)硫化物矿床的类型和时空分布 | 第20-25页 |
2.1.1 岩浆硫化物矿床分类 | 第20-24页 |
2.1.2 硫化物矿床时空分布 | 第24-25页 |
2.2 岩浆镍铜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新进展 | 第25-31页 |
2.2.1 原生岩浆与岩浆源区 | 第25-26页 |
2.2.2 硫的溶解度 | 第26-27页 |
2.2.3 硫化物熔离机制 | 第27-29页 |
2.2.4 成矿过程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31-49页 |
3.1 地层 | 第31-34页 |
3.2 断裂构造 | 第34-37页 |
3.3 岩浆岩 | 第37-40页 |
3.3.1 柴北缘 | 第37-39页 |
3.3.2 柴南缘 | 第39-40页 |
3.4 区域构造格局及演化 | 第40-49页 |
3.4.1 祁连造山带 | 第40-42页 |
3.4.2 阿尔金造山带 | 第42-44页 |
3.4.3 柴北缘大陆碰撞造山带 | 第44-45页 |
3.4.4 东昆仑造山带 | 第45-49页 |
第四章 柴周缘典型岩体地质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 | 第49-124页 |
4.1 牛鼻子梁岩体地质特征及含矿性 | 第50-95页 |
4.1.1 岩体地质概况 | 第50-53页 |
4.1.2 岩相学特征 | 第53-61页 |
4.1.3 矿物学特征 | 第61-76页 |
4.1.4 矿床地质特征 | 第76-84页 |
4.1.5 矿相学特征 | 第84-91页 |
4.1.6 矿石矿物晶体化学特征 | 第91-94页 |
4.1.7 成矿类型与成矿期次 | 第94-95页 |
4.2 夏日哈木岩体地质特征及含矿性 | 第95-124页 |
4.2.1 岩体地质概况 | 第95-100页 |
4.2.2 岩相学特征 | 第100-106页 |
4.2.3 矿物学特征 | 第106-112页 |
4.2.4 矿床地质特征 | 第112-113页 |
4.2.5 矿相学特征 | 第113-118页 |
4.2.6 矿石矿物晶体化学特征 | 第118-121页 |
4.2.7 成矿类型与成矿期次 | 第121-124页 |
第五章 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| 第124-151页 |
5.1 牛鼻子梁岩体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| 第124-137页 |
5.1.1 同位素年代学 | 第124-125页 |
5.1.2 主量元素特征 | 第125-128页 |
5.1.3 稀土元素、微量元素特征 | 第128-132页 |
5.1.4 铂族元素特征 | 第132-133页 |
5.1.5 同位素特征 | 第133-137页 |
5.2 夏日哈木岩体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| 第137-151页 |
5.2.1 同位素年代学 | 第137-140页 |
5.2.2 主量元素特征 | 第140-142页 |
5.2.3 稀土元素、微量元素特征 | 第142-143页 |
5.2.4 铂族元素特征 | 第143-148页 |
5.2.5 同位素特征 | 第148-151页 |
第六章 岩浆源区与成矿作用 | 第151-167页 |
6.1 牛鼻子梁岩浆源区与成矿作用 | 第151-156页 |
6.1.1 结晶分异作用 | 第151-152页 |
6.1.2 同化混染作用 | 第152-155页 |
6.1.3 原生岩浆与岩浆源区 | 第155-156页 |
6.1.4 地球动力学背景 | 第156页 |
6.1.5 成矿作用 | 第156页 |
6.2 夏日哈木岩浆源区与成矿作用 | 第156-167页 |
6.2.1 结晶分异作用 | 第156-157页 |
6.2.2 同化混染作用 | 第157-161页 |
6.2.3 原生岩浆与岩浆源区 | 第161-163页 |
6.2.4 地球动力学背景 | 第163-165页 |
6.2.5 成矿作用 | 第165-167页 |
结论 | 第167-170页 |
1、取得的主要成果 | 第167-169页 |
2、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| 第169-1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0-187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87-189页 |
致谢 | 第1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