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1.引言 | 第11-20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11页 |
1.2 选题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8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2-15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5-18页 |
1.4 论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1.4.1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-24页 |
2.1 生态 | 第20-21页 |
2.2 生态文明 | 第21页 |
2.3 生态文明建设 | 第21-22页 |
2.4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| 第22-24页 |
3.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生成与理论基础 | 第24-36页 |
3.1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生成的历史条件 | 第24-27页 |
3.1.1 时代背景:新时代、新挑战 | 第24页 |
3.1.2 实践基础:基层工作的经验认识 | 第24-25页 |
3.1.3 文化源泉: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| 第25-26页 |
3.1.4 经验借鉴:国外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 | 第26-27页 |
3.2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 | 第27-36页 |
3.2.1 马克思、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| 第27-30页 |
3.2.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| 第30-36页 |
4.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36-49页 |
4.1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 | 第36-39页 |
4.1.1 生态兴则文明兴,生态衰则文明衰 | 第36-38页 |
4.1.2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执政能力提高的重要体现 | 第38-39页 |
4.1.3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| 第39页 |
4.2 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念 | 第39-43页 |
4.2.1 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的理念 | 第39-41页 |
4.2.2 “绿水青山、金山银山”理念 | 第41-42页 |
4.2.3 “自然财富、社会财富”理念 | 第42-43页 |
4.3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诉求 | 第43-46页 |
4.3.1 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 | 第43-44页 |
4.3.2 建设生态文明是民生 | 第44-45页 |
4.3.3 广大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共享主体 | 第45-46页 |
4.4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导向 | 第46-49页 |
4.4.1 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| 第46-47页 |
4.4.2 以最严格的制度、最严密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| 第47-48页 |
4.4.3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| 第48-49页 |
5.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鲜明特征 | 第49-53页 |
5.1 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| 第49页 |
5.2 坚定唯物史观立场 | 第49-50页 |
5.3 鲜明的人民主体性 | 第50-51页 |
5.4 严格的法治思维 | 第51-52页 |
5.5 宽广的国际视野 | 第52-53页 |
6.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| 第53-56页 |
6.1 理论价值 | 第53-54页 |
6.1.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| 第53页 |
6.1.2 提供建设美丽中国、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理论支撑 | 第53-54页 |
6.2 实践价值 | 第54-56页 |
6.2.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法论 | 第54-55页 |
6.2.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行动指南 | 第55-56页 |
7.结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2页 |
作者简历 | 第62-63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