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 索撑节点介绍 | 第16页 |
1.3 索撑节点的研究概况 | 第16-20页 |
1.3.1 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7-18页 |
1.3.2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8-20页 |
1.4 本课题来源和主要工作 | 第20-21页 |
1.4.1 课题来源 | 第20页 |
1.4.2 主要工作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索撑节点结构试验研究 | 第21-48页 |
2.1 引言 | 第21页 |
2.2 试验方案 | 第21-27页 |
2.2.1 试验目的 | 第21页 |
2.2.2 试验模型 | 第21-23页 |
2.2.3 试验设备 | 第23页 |
2.2.4 加载方案 | 第23-25页 |
2.2.5 测量系统 | 第25-27页 |
2.2.6 试验设计 | 第27页 |
2.3 预应力荷载作用下试验分析 | 第27-33页 |
2.3.1 试验过程 | 第27-28页 |
2.3.2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28-33页 |
2.4 跨中荷载作用下试验分析 | 第33-38页 |
2.4.1 试验过程 | 第33-34页 |
2.4.2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34-38页 |
2.5 对称荷载作用下试验分析 | 第38-42页 |
2.5.1 试验过程 | 第38-39页 |
2.5.2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39-42页 |
2.6 不对称荷载作用下试验分析 | 第42-46页 |
2.6.1 试验过程 | 第42-43页 |
2.6.2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3-46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3章 索撑节点结构数值模拟 | 第48-79页 |
3.1 引言 | 第48页 |
3.2 相关建模理论 | 第48-51页 |
3.2.1 多尺度计算理论 | 第48-50页 |
3.2.2 接触分析理论 | 第50-51页 |
3.3 索撑结构数值模型建立 | 第51-56页 |
3.3.1 模型建立 | 第51-55页 |
3.3.2 参数设置 | 第55-56页 |
3.4 连续式索撑节点结构预应力荷载作用下数值分析 | 第56-62页 |
3.4.1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| 第57-60页 |
3.4.2 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| 第60-62页 |
3.5 间断连续式索撑节点结构预应力荷载作用下数值分析 | 第62-70页 |
3.5.1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| 第63-67页 |
3.5.2 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| 第67-70页 |
3.6 连续式索撑节点结构不对称荷载作用下数值分析 | 第70-73页 |
3.6.1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| 第70-72页 |
3.6.2 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| 第72-73页 |
3.7 间断连续式索撑节点结构不对称荷载作用下数值分析 | 第73-78页 |
3.7.1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| 第73-76页 |
3.7.2 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| 第76-78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第4章 索力影响参数分析 | 第79-92页 |
4.1 引言 | 第79页 |
4.2 简化模型介绍 | 第79-81页 |
4.3 参数分析 | 第81-90页 |
4.3.1 预应力大小 | 第81-83页 |
4.3.2 摩擦系数 | 第83-85页 |
4.3.3 拉索直径 | 第85-88页 |
4.3.4 夹角角度 | 第88-9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0-92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2-95页 |
5.1 结论 | 第92-94页 |
5.2 展望 | 第94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9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| 第98-99页 |
学术论文 | 第98页 |
专利 | 第98-99页 |
致谢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