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·INSAR技术的发展及其优缺点 | 第12-15页 |
·InSAR技术的发展 | 第12-14页 |
·InSAR技术的优缺点 | 第14-15页 |
·CRINSAR技术的发展 | 第15-17页 |
·西安地裂缝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·CRINSAR用于西安地裂缝变形监测的可行性分析 | 第18-19页 |
·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CRINSAR形变监测原理 | 第20-37页 |
·引言 | 第20页 |
·INSAR用于形变监测的原理 | 第20-27页 |
·InSAR获取DEM的原理 | 第20-23页 |
·差分InSAR获取形变的原理 | 第23-24页 |
·InSAR地表形变监测的步骤 | 第24-27页 |
·INSAR误差来源 | 第27-31页 |
·配准误差 | 第28页 |
·卫星轨道误差 | 第28-29页 |
·大气延迟误差 | 第29页 |
·时间失相干 | 第29-30页 |
·几何失相干 | 第30页 |
·多普勒质心频率失相干 | 第30页 |
·相位解缠误差 | 第30-31页 |
·CRINSAR形变监测原理 | 第31-36页 |
·CRInSAR函数模型 | 第31-32页 |
·CRInSAR随机模型 | 第32-34页 |
·CRInSAR数据处理流程 | 第34-3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CR设计和识别原理 | 第37-50页 |
·引言 | 第37页 |
·CR设计原理 | 第37-41页 |
·CR雷达后向散射横截面(RCS) | 第37-38页 |
·CR几何结构的设计 | 第38-40页 |
·CR的制作规格设计 | 第40-41页 |
·CR安装介绍 | 第41-44页 |
·CR安装原则 | 第41-42页 |
·CR实地具体安装流程 | 第42-44页 |
·CR识别原理 | 第44-48页 |
·CR识别思想 | 第44-46页 |
·CR在影像中的显示 | 第46-48页 |
·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GPS与CRINSAR融合用于活动地裂缝的监测研究 | 第50-58页 |
·引言 | 第50页 |
·基于LAMBDA法的CRINSAR研究 | 第50-53页 |
·LAMBDA相位解缠原理 | 第50-52页 |
·LAMBDA用于CRInSAR相位解缠 | 第52-53页 |
·GPS与CRINSAR融合用于DINSAR误差分析 | 第53-57页 |
·大气延迟误差分析和改正 | 第53-55页 |
·地理编码误差分析和改正 | 第55-57页 |
·基于CRInSAR的地裂缝地表剖面 | 第57页 |
·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CRINSAR用于西安市活动地裂缝监测研究试验 | 第58-71页 |
·引言 | 第58页 |
·基于CRINSAR的F3和F11地裂缝垂直形变量监测 | 第58-63页 |
·f3和f11地裂缝背景 | 第58-59页 |
·CRInSAR监测f3和f11地裂缝垂直形变 | 第59-63页 |
·GPS与CRINSAR融合用于DINSAR误差分析试验 | 第63-69页 |
·地理编码误差 | 第63-64页 |
·大气延迟误差 | 第64-65页 |
·f3和f11地裂缝剖面 | 第65-69页 |
·小结 | 第69-71页 |
结论和展望 | 第71-73页 |
一、结论 | 第71页 |
二、问题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页 |